以评促学:“项目学评”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苗露娜“项目学评"将项目化学习转化为一种测评方式,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个体或团队所呈现的解决问题能力及项目成果进行观测、评价,反映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是纸笔测评的有益补充。
一、立足课标,锚定发展性测评目标
2022年版课标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素养整体发展的预期性描述,有效描摹了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的具体样态,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1.理清标准,提炼测评要素
语文“项自学评"参照2022年版课标,结合四年级课程内容,梳理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关键能力,提炼出“项目学评"要素:(1)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能根据情境、对象进行恰当的表达,尝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流。(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能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清楚。(3)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能提出问题并尝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分析学情,锚定测评目标
“项目学评"要素确定后,教师分析学生日常学习表现,进而预测学生应有的状态,对测评要素进行具体拆分或合理拓展,适当提升要求,形成发展性测评目标,为以评促学打下基础。四年级“项目学评”目标如下:(1)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开阔视野,了解地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2)通过多种方式在课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运用文字、表格、图像等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提高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3)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围绕主题选用适宜的内容,用合适的音量、语气、语调与他人交流,描述自己的见闻、想象,表达內心的感受,提升语言运用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形式,尝试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习惯,形成初步的合作沟通能力。
二、目标指引,设计测评项目任务
测评目标引领着“项目学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对选择项目资源、创设项目情境、设计项目任务等环节具有统领作用。
1.链接生活,创设任务情境
教师依据测评目标,结合社会热点“前湾旅游节”,确定四年级“项目学评"的任务情境“我为前湾新区代言”:丰富的旅游资源,诱人的特色美食,新兴的创意产业,正吸引着人们走进新区。“前湾旅游节"已经拉开了序幕,招募"前湾代言人"的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让我们一起加入活动,成为一名骄傲的“前湾代言人”。
2.分解任务,搭建实践梯度
测评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具体的测评任务,以可视化、具象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典型的过程表现及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证据。“我为前湾新区代言"的“学评项目"围绕“旅游节"这一测评情境,设计了总任务“我为前湾新区代言”。为了让总任务有效落地,教师引导学生衍生出高度关联的进阶子任务(见表1)。

每个子任务对应不同的测评目标,前一个任务的完成都为下一个任务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指向总任务的达成。
三、标准前置,展开进阶式测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评价标准前置,从目标出发,以目标达成为终点,以终为始逆向展开测评过程,强调预先建构学生学业表现模型,以活动推进预期任务结果的达成。
1.成果预设,协同定标
通过规划预设,师生对“项目学评”实施时学生应有的行为表现、成果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师生协商、达成共识,制订评价量表。
项目测评量表一般由表现维度、表现等级、描述符等组成。每个维度的等级描述不仅要锚定学业表现的基础水平,还应适当融入富有改进与提升价值的相关建议信息,以便学生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不足。如“我为前湾新区代言”“项目学评"任务二“设计新区名片"(见表2),教师围绕核心素养从四个维度引导学生展开自评、互评。
2.观测记录,协商调整
学生在测评活动中,自主规划、分工合作,在实践中将内在素养转化为行为,一步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家长多方参与观测评价,协助学生反复对照评价量表,根据活动记录关键环节(见表3),分析、反思、改进行为状态。


3.多元展示,注重创新
“项目学评”成果的评价采用展演点评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展示、表演等形式,复盘测评过程,呈现测评成果样式。如“我为前湾新区代言"的展演点评环节,教师举办了“新区名片”发布会,设置“巧言推广奖"“创意设计奖"“最佳画风奖"等特色奖项,从不同角度对项目任务成果进行评价,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设置了“合作交流达人"“问题解决能人"等奖项,指向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项目学评”的实施是学生不断反思、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以评促学,进一步推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