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辨性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秋蒙

思辨性阅读,是阅读的高阶行为,是深度学习的必然路径。2022年版课标已明确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并且正式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于学生而言,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飞跃期,是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分水岭。在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如何秉持课标的理念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呢?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讨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一、善用对比,质疑启思,引导思辨

对比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对比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过程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南宋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同文本的对比阅读中深度学习,融入自身观点大胆发问与探究,助力思辨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牛郎织女》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整本书《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与课文的版本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在对比阅读后,对课文的版本提出了很多质疑。有的学生提出:“牛郎趁织女戏水时,偷她的衣服制造单独相见的机会,这种行为道德吗?整本书中牛郎发挥吹笛才艺吸引织女的版本比较合理。"有的学生质疑织女的人物设计:“被人偷了衣服的情况下,第一次见到偷衣贼,说了三言两语后便要嫁给他,是不是太轻率了?”还有的学生对故事情节提出疑问:“一群仙女在湖中戏水,唯独织女落单,其他仙女竟然都回到天庭了也没有发现异常,或者发现了异常但也没有来寻找织女,某些情节是否在编入教材时被删了呢?"暂不论学生是否言之有理,单看对比、分析、质疑的过程,就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提高思辨能力。

二、活用推论,合作探讨,共展思辨

推论阅读是指读者利用文本中的线索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内容做推测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表面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

如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似乎是“笑"将孩子一步步逼入险境,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其实不然,孩子陷人险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抓住这点进行思辨性阅读呢?可以设置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哪些事物将小男孩推向了险境?从文中找到具体的依据,进行推论。一些小组圈出了“猴子”,一些小组讨论出“水手”“孩子”,还有小组觉得是“帽子"将小男孩推向了险境,推理出“摘帽子—撕帽子—夺帽子—挂帽子—取帽子—走向险境”的思维链,而另外一组则反驳道:“帽子不是自己挂到最高的横木上的,是猴子挂上去的,帽子只是一个道具,换成围巾之类的其他东西也一样。"在小组相互讨论和质疑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合理、严密。关注、揭示因果关系是推论的核心。这时可以再次引导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用“因为…所以…"的关联词梳理思维,组织语言进行汇报。“因为水手的四次笑,让猴子更放肆,所以孩子觉得没面子更生气了,不断陷入险境。"“因为猴子摘帽子,不断逗孩子,所以孩子气得失去理智,爬上桅杆陷入险境。”“因为孩子把自己气了三次,所以一步步爬上枪杆去取帽子,陷入险境。”此时,学生觉得因果关系推理十分有意思,一开始看到的是猴子,后来发现水手也脱不了关系,再思考,发现孩子自己也有责任,是孩子把自己气上去的。猴子、水手、孩子三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从而让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次次的推理探究,一步步的合作探讨,不同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意与见解。学生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也在相互启发中实现了自我认知的飞跃。

三、巧用分析,拓展读写,深化思辨

在思辨性阅读的语境下,分析策略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文本深层含义、评估文本价值而采用的一系列分析方法和技巧,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分析策略更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体验中,学生受到文本内容的感官冲击,这些内容随后在脑海中形成一套独特的规则和编码系统,“确定目标一接受信息一加工编码一概括抽象一操作运用一获得成功”。利用这个编码系统将内心语言外化为实际行动,这便是学习中的“读”与“写”,在这一过程中,思维真正得以成形,最终完成转化。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比"的修辞手法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通过对比朱鹭和苍鹭身段的大和不寻常,突出白鹭身段适宜、寻常的特点。分析后将句式做了调整,帮助学生读懂对比:白鹭(身段的大小)很适宜,它不像白鹤,又(大)又(生硬),也不像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又(大)又(不寻常)。接着让学生对比猫和老虎,将猫的温顺、可爱与老虎的凶狼、可怕进行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梳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不同特点(见表1),再引出郁金香、牡丹和梅花,让学生用表格分析梳理对比点(见表2)。

提升思辨性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0
表1
提升思辨性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1
表2

学生在分析梳理的过程中学会了从主体的特点、品性出发,寻找截然相反或相差较大的对象进行对比,再由物及人进阶到人与人的对比,最后进行对比修辞的写作练习。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将分析的策略与读写巧妙结合,一起融人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将知识转换为能力。

在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应遵循其相关要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灵活整合教学方法,以教材为基石,顺应学生思维的自然成长轨迹。应通过引入适宜的思维策略,巧妙构建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进阶的支撑体系,确保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学习进程中,其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显著增强,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1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