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核心意象体悟古诗意蕴
作者: 李桐意象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但意象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描摹,而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宿新市徐公店》被编入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乡村生活”,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清新明丽、舒适惬意的暮春农村美景,语言精练,意象众多。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核心意象,深入理解诗意,品味古诗意境,走进诗人内心,体悟诗中流淌的美好意蕴,
一、了解写作背景,寻找核心意象
由于古诗字数较少,内涵又十分丰富,学生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难度较大。但古诗中的意象都很鲜活生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并寻找诗中真实可感的核心意象,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的意思
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古诗多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语言浅显易懂、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公元1192年,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诗题中的“新市”位于临安与建康之间,水陆交通非常便利,船只和车辆都能顺畅通行。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借宿在徐公店,随意散步时被乡村景色吸引,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赋写了《宿新市徐公店》这组诗,教材中所选的这首诗是他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是景物静态描写,“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小路,路边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很茂密,静谧的事物展现出农村自然而又朴素的风貌。后两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描写儿童忘情奔跑、追逐蝴蝶而又没有追到的情景。全诗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诗人采用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圈画出关键字词“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还有“绿、黄"等。接着提问:“诗中描写的意象众多,哪一个是核心意象呢?"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教师朗读古诗,一边想象画面。交流时学生都认为那条伸向远方的小路、儿童扑蝶的场景、乡村明丽的颜色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明白,“一径”“儿童”是事物意象,“黄”是颜色意象,三者是这首诗的闪光点,也就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
古诗教学应注重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古诗的核心意象,也就抓住了古诗的关键词语,这与单元语文要素提出的要求一脉相承,有利于学生选用符合认知水平的方式参与古诗解读,增强感知古诗的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聚焦核心意象,感悟古诗魅力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精心绘制的一幅画卷,其核心意象便是这幅画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或含蓄深邃,或明丽动人,串联起诗句,引导读者去感受蕴含在文字中间的意境之美。教学时,教师应聚焦这些核心意象,引导学生领略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精妙构思,在心灵的共鸣中,欣赏古诗独有的的魅力。
1.聚焦“一径”,体悟乡村特点
“径"在古诗中经常出现,如“远上寒山石径斜”“曲径通幽处"“野径云俱黑"等,通常表示山间、林间或田野间的小路,有“径"的地方意境会特别幽远绵长。《宿新市徐公店》中的“一径深”,表明只有一条小路,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高大的“篱落”与细长的“一径"相映衬,“篱落”的稀稀疏疏与“一径"的绵绵长长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如果诗人拿着相机来取景,出现在最中间、最显眼位置的就是那条小路,也是最能代表农村特点的意象,此意象能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2.聚焦“儿童”,体悟欢乐之情
农村天真烂漫的孩童,玩耍的地方常常在田野里。当他们看到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时,又是“急走”又是“道”,突显了孩童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两个动词让欢快的场面一下子跃然眼前。黄色的菜花连成一片,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不难想象,此时的孩童一定是在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茫然、焦急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叹息等,他们的天真和稚气让人一览无遗。
3.聚焦“颜色”,领略乡村之美
春天正是万物蓬勃生长的时期。诗句中的“绿”是指树叶的颜色,枝头的花儿谢了,新生的树叶还不够茂盛,太阳照在树上,投下的斑驳影子还不能成为一片阴凉,但是给人以无限的希望,那旺盛的生命力就蕴藏在点点绿荫中。诗句中的“黄”是油菜花的颜色,暮春时节,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时间,浓浓香味吸引了许多蝴蝶,而在田野里玩耍的小朋友们看到蝴蝶纷飞,连忙追逐玩耍,一头扎进花海,弄得满身点点都是黄,因为不知道蝴蝶到底在哪儿而一脸懵。
《宿新市徐公店》的四句诗都是在写景,犹如一部短视频,镜头由近及远,画面由静到动,清新活泼,丝毫没有呆板平庸之感,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跟随诗人脚步,探究意象之秘
意象这一概念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深奥,不太容易理解,但是通过诗中描绘的“物"去领悟作者的“意”,学生就容易把握。诗人看到的景物还有很多,他为什么会选取这些意象来描写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探究这些意象之秘。
诗人杨万里经过新市的时候正值暮春时节,此时的农村还有什么景象?为了帮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教师可以出示真实的农村暮春时节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此时麦苗已经长高了,风儿吹过,田野里就会漾起阵阵“波浪”,蔚为大观;如果站在高处俯瞰田野,会看到黄绿相见的美景,黄的是油菜地,绿的是蚕豆地、麦苗地,色彩艳丽,让人难忘;还有高高的蓝天、飘荡的白云、鸟儿在枝头跳跃欢唱、蜜蜂在花丛间辛勤采蜜、鱼虾在水里嬉戏追逐等。教师提问:“诗人在新市也能看到这些景物吗?"学生认为这些都是农村里常见的景色,诗人肯定都会看到,但是在所有看到的景色中,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小径旁边的油菜地里孩童追逐蝴蝶的场面。诗句中除了孩童以外,还隐藏着一个人物,那就是作者,此时他正在远远地欣赏着乡村风光,原本以为能够清晰地看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情景,可是当蝴蝶飞入色彩相似、纹理相近的花丛时,这种期望被打破,从而产生一种“无处寻"的失落感或惊喜感。这种心理预期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的反差也是这句诗富有魅力的原因之一。
和诗人一起漫步田野,去村口走一走,看看新生出来的嫩叶,去小径走一走,闻闻油菜花散发出来的浓香,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跟随捉蝴蝶的孩童在田野里追逐奔跑,领悟诗人內心对乡村生活深深的热爱之情。
那些看似普通的意象,通过诗人的精心构思变得灵动而富有生命力,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应紧扣诗中的核心意象解读古诗,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和诗人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真正体悟出诗中独特的意蕴。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