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主题类课文教学策略
作者: 常爱菊教材在各个年级都编排了革命文化主题类课文,以不同体裁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主题,培植革命文化,突显课程思想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精准定位,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统一呢?笔者以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单元为例,谈谈这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背景资料,深化课文主题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精选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由于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与学生相距较远,学生对革命历史了解甚少,较为生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影视等资料,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背景。课堂上教师也可相机补充史料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七律·长征》一文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初读环节,教师从课题入手问学生:“关于长征你知道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出示长征路线图,并指出: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让学生了解长征经过的地方,整体感受“长征”二字的含义,又出示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图片,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读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并播放飞渡泸定桥的精彩影视片段,让学生切实感受“巧渡金沙江"时的喜悦,“飞夺泸定桥"时的悲壮,从而感受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聚焦重点段落,落实核心素养
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根据单元要求有所侧重,同时也要根据学段特点挖掘文本价值。“革命岁月"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要落实这个语文要素,教师应依托文本,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场面描写,什么是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场景适合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地突出重点,字里行间给人气势恢宏、气氛热烈的感觉。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章的脉络以及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接着教师选取运用点面结合写法的部分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重点聚焦阅兵场面的描写,引导学生按照阅兵的顺序,了解这个场面写了“检阅部队一各兵种行进一群众欢呼”几方面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人民军队受检阅时威武、庄严的气势和人民群众欢喜、激动的心情。然后,让学生再次研读这一部分,边读边勾画,思考课文是怎么描写阅兵这一场面的。汇报交流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总体描写的句子,如“由东往西,缓缓进场”“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由此让学生发现这些是对“面”的描写,而各兵种的部分是具体的“点”的描写。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
在学生领悟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后,教师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生活中哪些场景适合采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有学生指出了升旗仪式的场面、拔河比赛的场面等。这时,教师播放学校拔河比赛的视频,让学生以全局视角观看比赛的过程再进行写作。在以上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自主发现一合作品析一依托生活一活学活用"的学习过程,有效落实了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语文要素。
三、品读语言文字,激发情感共鸣
革命文化主题类课文同样离不开精彩的语言描写。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语言,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如在《灯光》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初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对“憧憬、千钧一发、点燃"等重点词汇进行研究,在品味“千钧一发”一词时,问学生:“‘千钧一发的时刻'指在哪个时候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点燃那本心爱的书来照亮道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教师适时提示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为了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战友深深的怀念之情。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你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感悟在和平安宁的今天,不要忘记曾经为今天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先辈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四、激情朗读文本,感悟革命情怀
朗读是学习革命文化主题类课文非常重要的方法。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能更好地感悟革命家的情怀,加深对教材中红色文化内容
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七律·长征》时,可以配上背景音乐《红旗颂》,引导学生激情诵读诗歌,让他们边诵读诗歌边联想红军长征时的场景,感受中国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充满喜悦的战斗豪情,让学生在诵读时产生自豪感和崇敬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巧妙拓展延伸,丰富文本內涵
课堂时间有限,所学到的是“小语文”,而课外接触到的却是生活的“大语文”。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打开“拓展"的大门,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如,在教学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后,教师可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当你面对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的雕像,面对汉白玉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时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写下来。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心灵会再次受到冲击与洗礼,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之后,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一同完成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活动,接受革命文化精神的熏陶与感染,从而提高素养,形成高贵的品质。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学生进行“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表演红色故事,将英雄形象、英雄故事演绎给观众。这样一来,既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同时,又能够真正让革命文化精神照亮学生的心田。
革命文化主题类课文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在立德树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类课文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加强文本研究,采用精准策略,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枣阳市太平镇中心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3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