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融合策略
作者: 郑智玲跨学科资源整合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及创新设计能力,从而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为此,教师应采用主题式串联方法,系统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引入互动式工作坊(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互动合作与实践的教学形式)作为教学平台,使学生在高度参与和互动中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推动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一、以主题串联,统整多学科内容
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灵活的设计能力,通过主题式串联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科学、美术、劳动等多学科内容有机融合。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情境中,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围绕“一起过清明节"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古诗散文,了解节日习俗,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同时,结合劳动实践,让学生亲手制作青团,创作清明节主题的手工艺品和美术作品。在清明节的主题绘画中,结合语文学科的元素,以传统扫墓、纪念先烈、清明时节雨纷纷、文化传承为系列子任务加深学生的学习,不断构建和完善学生的文化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以互动式工作坊为载体,融入沉浸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和建构。在互动式工作坊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手工艺活动,并结合语文学科中的成语故事与人物介绍,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互动式工作坊可以侧重于名著学习的拓展,鼓励学生通过手工艺创作深化对经典人物的理解与塑造;而对于低年级学生,则侧重于童话与绘本故事的演绎。
在互动式工作坊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喜爱与理解,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创作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引入剪纸、编织等传统手工艺,让学生不断探索这些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并尝试创作自己喜爱的角色形象。课后结合语文学科要求,教师可让学生撰写制作手工艺小故事或参与交流会,锻炼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实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与素养提升。
三、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媒介,多维立体学习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师能够构建古代名胜古迹的虚拟游览情境,为学生呈现难以实地探访的建筑奇观,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多维度沉浸式体验,显著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在数字时代,新兴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使得学习过程的即时采集与分析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即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知识的即时反馈与内化。
此外,结合“ 阅读模式,教师可以在文本探索与发现中构建更为立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有效应对学习难题,深化学习体验,实现沉浸式互动学习的目标。以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以下内容:(1)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2)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3)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从上述文言文的研读中,学生不仅领略了司马光书卷不离手的求学态度,还深刻体会到其对兄长司马旦的深情厚谊,展现了深厚的家庭伦理观念。同时,司马光关心国事,致力于历史传播,降低民众阅读门槛的举措,彰显了其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由此横向拓文,让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更加丰满。
再如,以教学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为例,为使学生深刻体会“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空蒙”一词的意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透明度叠加的西湖美景图片,营造出朦胧缥缈的视觉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烟雨蒙蒙的西湖之畔,直观感受“空蒙"所蕴含的美学意境。在此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学生逐步领悟了“空蒙”一词的丰富内涵,实现了对古典诗词意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四、以社区与家庭合作为圆心,拓宽学习的宽度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强调,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其中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如学校、家庭等。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通过信息、资源和能量的交换,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策划并实施一系列文化节活动、亲子阅读会及社区探访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感。同时,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共同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文化氛围。
在红色经典文化教育领域,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红色文化遗址,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与感悟。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更让学生成为传播与弘扬红色经典文化的使者。
五、以项目化学习为平台,创造“学为中心”的学习氛围
以项目化学习为核心平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建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以一年级“龙"文化教学为例,教师通过书法、美术、劳动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项目化的平台,实现跨学科之间的教学,让学生的素养在实践中得以提升。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学校、家庭、社会等真实情境而展开,语文学习任务群都可以融入跨学科学习,从而体现学科之间交叉延伸、融合的内在关系。因此,本次聚焦“龙”的文化项目,突破了语文、美术、书法、劳动等学科的界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年级上册《树之歌》一文所在单元聚焦于汉字规律探索与自主识字能力培养。在项目化教学设计下,教师可以围绕“植物"这一主题,跨学科整合数学、劳动、英语、美术等多学科资源,构建以“绿色,地球的生命色”为主题的校园植物博览会项目。该项目鼓励学生以多元身份参与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营造了浓厚的“学为中心"的学习氛围,让文化自信深植于学生心中。
在跨学科视域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融合的策略探索,一定要加强文化传承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紧密联系,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湖里中心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3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