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的情境教学策略

作者: 黄翠兰

“情境”是2022年版课标的高频词。“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俨然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除了在常规状态下从整体的视角创设情境之外,还需要分解细化情境,发挥情境应有的价值,助力高效课堂。

一、深化语言,在品味还原中分解细化情境

情境创设,要让学生能感受到真实而强大的情境力量。因此,教师应基于细节处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文本的语言效能,将学生的身心和情感,浸润在具体的语言实践过程中。

以教学李白的经典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为了顺应这首诗的送别情境,首先,可以从诗篇中“烟花三月”入手,组织学生想象运用原始积累中的“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再现此时春光的烂漫,并与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进行联系对比,相机引入事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此情此景下好友孟浩然却要南下扬州的遗憾。之后,通过诗句最后两句组织学生还原补充:诗人李白远远看着好友的船只逐渐消失在江面上,可能还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学生借助自睹之事物,逐步走进诗人内心,感受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尤其是将长江水面上原本千帆进发的繁忙景象与诗人李白眼中的“孤帆”进行对比,感受两位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为学生提供“一开始…逐渐地…最后”的句式,让学生结合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场景描述看到的景物,并相机融入诗人蕴藏在诗句中的真实情感。

对于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送别名篇,教师要借助文本中的语言细节,将文本自带的情境进一步放大,激发学生多维的感官体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将学生的身心沉潜于内心的真实体验之中。

二、巧妙代入,在角色体验中分解细化情境

教师应创设角色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从原本的客观学习者,转化成为故事中的角色,有效唤醒学生内在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更好地获取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丰富信息。

以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为例,课文深情地叙述了作者史铁生在童年时期的一个充满期待却最终期待落空的星期天。文中细腻地描绘了“我”从早晨到傍晚,满怀希望地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心情由兴奋转为焦急,再由焦急转为失望乃至绝望。这一天,成为作者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印记,反映了孩童纯洁无瑕的情感和对亲情的渴望。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让人感同身受。由于这一内容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很多学生都曾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教师可以借助情境的力量,引导学生将自己看成课文中的“我”,并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梳理课文中的情感发展轨迹。首先,教师可以聚焦“我”早晨的兴奋与期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和情境模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晨光之中,与“我”一同怀揣着对出游的无限憧憬。随着故事推进至午后,“我”的焦急与不安逐渐显现。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自己在等待中的种种心理活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的焦虑,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时间的流逝,如日影的移动、钟表的嘀嗒声,进一步营造紧张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最后,当故事达到高潮,“我"的失望乃至绝望如潮水般涌来。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一情感背后的深层原因,体悟课文中“我”这个角色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更是对母亲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无奈与辛劳的理解。通过情感的升华,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也能在情感共鸣中学会宽容与体谅,从而在代人感中收获成长。

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更在无形中学会了共情与自我反思。文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能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成长,在角色扮演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与亲情的宝贵。

三、关联生活,在不同板块中分解细化情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作为教与学的源头活水,理应成为情境创设的重要基础。2022年版课标倡导的情境创设有两个核心要点,一个在于“真实”,另一个就是要“有意义”,这些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从文本表达的细节中捕捉、开发、提炼出契合生活真实情境的资源,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别描绘了爬山虎的叶片、脚以及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所运用的观察方式涉及到了整体远看、近处细看以及长时间的连续观察等。一些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学生创设了“向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介绍爬山虎”的情境,这就需要学生借助文本资源,在理解文本內容的过程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并相机还原作者的观察方式,内化文本准确生动的语言。

但遗憾的是,原本一个贴近文本、呼应语文要素、关联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很多教师只是在教学之初稍加涉及,而在后续的教学中则完全不加理会,导致情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对原始情境展开进一步的细化。

首先,针对叶片描写部分,分解创设“家庭植物园的小导游”的情境。假设学生家中有一个小型植物园,弟弟或妹妹对这个新成员“爬山虎"非常好奇,但还不太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将自己视为植物园的小导游,先观察爬山虎叶片的形状、颜色、大小,并记录自己的发现,随后尝试使用课文中的词语或自己创造的生动语言,向弟弟或妹妹描述叶片的特点。

其次,针对描写“脚”的部分,可以创设“探险家的发现”,带领弟弟或妹妹一起探索爬山虎最神秘的部分一一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从文中我出关于爬山虎脚的描述,再让学生用画笔或贴纸在画纸上勾勒出脚的样子,作为发现的“证据”。学生扮演探险家,弟弟或妹妹扮演好奇的小伙伴,通过对话形式介绍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功能等。

再次,针对描写“爬的过程”,引导学生一起做时间的见证者,记录并讲述爬山虎一步步向上爬的奇妙旅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制作爬山虎生长的时间线,用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爬山虎每个阶段的特点,并以日记的形式连续几天观察并记录爬山虎的生长变化,特别是它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过程

对于教学情境,教师要借助不同的资源,在后续教学中强化其解构,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将情境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瑞景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3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