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起点的开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沈哲怡2022年版课标在“学段要求”的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一年级上册《秋天》,是一篇传统的写景散文,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大雁南飞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利用阅读的开篇课文迈好阅读的第一步,让学生有兴趣、有方法去阅读。
一、研判学情,明晰出发点
1.幼小衔接,体现渐进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大班儿童的阅读要求是:“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幼儿园毕业,儿童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真正明晰学生的起点,了解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让阅读教学体现渐进性和层次性,以实现合理衔接。
2.前后勾连,关注系统性
一年级上册教材优化了学习序列,增强了科学性。学生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初步有了角色认同,认识了多个生字,还学会了拼音,同时提升了观察图画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前后勾连,了解教学起点。
二、研读教材,规划生长点
1.立足单元读懂单篇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个学习任务群在第一学段提出“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的要求。本课是该单元的开篇,因此,教师要用整体单元的立场去观照单篇的教学。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关注单篇落实单元
《秋天》一文是单元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研读课文,教师可以发现课文语言不再像识字、拼音单元中的儿歌、韵文朗朗上口,比后三篇课文的古诗和儿歌也难读。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点和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结合语境认识10个生字、3个偏旁、1个笔画,会写4个生字。
(2)利用拼音,结合范读正确朗读课文,读好儿化音和“一"的变调。
(3)关注插图,结合体验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4)注重积累,结合板书和图片背诵课文。
教师要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制订好阅读起步的方向。
三、研究规律,落实训练点
1.识字教学:一字多法,一法多用
(1)遵循规律,关注“新”。通过学前教育和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但是本课中有许多新内容。一是本课要认的生字是最多的,二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偏旁。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基础,除了让学生利用熟知的“加一加""减一减”等常用识字方法外,还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利用课文的语境,结合口语经验进行整体识字。教师还应关注生字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识字。如“秋”"树"“叶"新增部件识字,“秋”"片"进行字理识字,“气”利用生活识字,“飞”结合图片认字…教师要遵循识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2)举三反一,重视“用”。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地位,所学的字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复现和使用才能加深印象。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学习,还要让学生关注运用,在运用中巩固。如在"一"和"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做:
一是勾连旧知加以巩固。对于“一"的变调,学生可结合已学过的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中“一座山”“一棵树”,“日积月累”中的“一模一样"“一心一意""独一无二"找到规律。教师可通过勾连旧知,让学生对“一"的读音变化具象化。“片"是本课要认识的字,在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的《咏雪》中反复出现过,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读儿歌,在复现中巩固生字。
二是在实践运用中提升。学生学会了“一"的读音,可以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景物,“一只松鼠、一群大雁、一棵树、一株草”,在说中巩固运用。
2.写字教学:同类比照,求同存异
在写字起步阶段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了解字的基本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同时要让学生在同类字的比较异同中掌握写字规律,打好写字基础。
(1)以旧带新找变化。对于生字,教师应以旧带新,循阶而行。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人"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语文园地一中学会的"八”,知道"撇”“捺"的名称和"先撇后捺"的书写笔顺,让学生在与“八”的比较中发现“人”字变化的特点—“撇高捺低不留口”,再尝试自己书写,使学生在新旧字比较中发现、掌握写法。
(2)同类比照寻规律。教材写字的编写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相同的一类字放在一起,以便学生迁移学习。本课就编写了两组形近字,“了、子"“大、人”,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联系与区别,通过范写讲清楚笔顺、位置、易错笔画,指导新学的笔画"横撇”,让学生在对两组字的相互观照中掌握书写规律。
四、注重方法,加强指导
1.朗读教学:读出节奏,读出变化
一年级上册中多篇课文有朗读的要求。教师应通过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提升语感,在促进理解的同时陶冶情操。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有序、有度、有法地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朗读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可通过自读、范读、带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利用拼音正确读。《秋天》是拼音单元结束后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拼音的巩固应用,让学生先尝试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在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前行中巩固拼音。在展示与纠错中,学生逐渐不添字,不漏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教师示范不唱读。行胜于言。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更应率先示范,通过范读让学生了解读课文应该不顿读,不唱读,语速合适,不读破句,关注词语连读,初步运用适当的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读出蕴含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直观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如,通过配合击掌声,了解读音轻重的变化;利用范读和课件上字体大小的变化,读好"凉了"“黄了""叶子”的轻声;通过从词到句到自然段的方式,“秋天”—“秋天来了”“啊!秋天来了”,形成好的朗读的习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37.pd原版全文
(3)指导规律变化读。在“一”的变调中,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声调的变化,再结合课后第三题和语文园地三中的词语让学生反复练习,找到变调的规律;在读“一会儿”时提示学生读音是在“hui"的后面加上“r”,要自然儿化,并补充“鸟儿、虫儿、月儿"等词语,让学生掌握儿化音的规律。
2.阅读教学:图文结合,方法融合
(1)读图,联系生活。生活中,学生对秋天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图,在图中寻找秋天的足迹,在寻找中关联生活。可以这样做:一找,你在哪里看到秋天来了?二思:为什么这样就是秋天了?三忆:生活中秋天还有哪些特点呢?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唤起旧知,结合生活,从读图到读文,树立阅读自信心,培养阅读兴趣。
(2)读文,指导方法。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要采用适切的指导方法。基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会认识自然段开始,在此基础上联结生活中已有的认知学习。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进行“糖葫芦"式阅读:一读,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秋天的;二圈,写了秋天的什么;三想,这些景物变得怎么样了;四背,你能不能读好秋天,记住秋天。这样,学生就初步学习了表示秋天特征的信息:“天气”“树叶”“天”“大雁”。
五、制订评价,培育兴趣点
2022年版课标强调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有激励,处处有评价,通过多元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评读,字正腔圆读正确
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学业质量”中指出“愿意和同学交流朗读体验,能简单评价他人的朗读”。教师应在朗读中设置适切的评价要求,以评价推动学生的朗读。
潜移默化学评价。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正确,还要让学生会听别人是否读正确。教师要润物细无声地做好示范,让学生无痕学习,养成听和评的习惯。“你读正确了,真棒!”“你注意了‘一'的读音变化,了不起!"“你把‘了'字读得又轻又短,真好听!”…让学生在这样不断的评价中巩固认知,学会简单评价。
边读边想能思考。朗读是为了促进理解。在朗读环节中,教师还要让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初步了解在读中思考的要求,为三年级上册“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2.评字,一撇一捺学做人
在写字的起始阶段,教师一定要制订恰当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教师可以设置星级评价,从“笔画对、位置正、写整洁”三个维度简单、明晰地进行多类别评价。在指导写字的同时教师还可进行书写文化的浸润,让学生练字练心。如在书写“人"字时,教师可指导撇要写得舒展有力度,捺要有脚且平稳,就像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真实起点,用适切方法助推学生迈好阅读的第一步。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常溪小学)
责任编辑 唐敏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3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