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黄越 王帆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032-04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doublefirst-class"isclosely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with nationaldefensecharacteristics.Collgesanduniversieswithnationaldefensecharacteristicsshoulddeeplyunderstandthe spiritualessenceof"doublefirst-class"constructiontoservetheurgentneedsofthecountryandadheretothefirst-class characteristics,summarizeandanalyzethepracticeandtypicalexperienceofcultivating high-quaitynationaldefensesciencend technologytalents,optimizeandupradethelayoutofdisciplinesandspecialties,strengthenthecultivationofscarcetalents, deepentheintegrationofproductionandeducation,focusontheimprovementoftalentcultivationquality,andcontinuously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erve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words:"doublefirstclassconstruction;nationaldefensecharacteristicsuniversities;top-notchinnovativetalents; independent cultivation;practice
“双一流"建设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42所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18所是行业特色高校,95所人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65所是行业特色高校,第二轮建设进一步淡化身份,147所入选高校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中88所是行业特色高校。行业特色高校因其显著的行业背景、明显的学科特色,以及承载服务行业发展的特殊使命,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行业特色高校的转型发展、核心竞争力培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比如,陈峰认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好水平与贡献、供给与需求、传承与创新三对关系。刘向兵4认为行业特色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客户更加明确、资源更易整合、学科更易共生的优势,精准推进“再行业化”战略,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建立健全共建机制,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然而,目前的研究涉及国防行业特色这一特定群体高校的较少,尤其是对国防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效和经验总结分析不足。国防背景高校是一类典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融交汇,面对日益增大的国际战略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国防行业特色高校支撑和引领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服务国家安全全局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本文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国防特色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以及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等军校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双一流"建设中培养高素质拔尖国防科技人才的实践做法和典型经验,为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国防特色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出对策建议。
一 国防特色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特色高校依托行业而产生,服务行业而发展,培养了大批国防军工领域的领军型和高技术人才,承担了大量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科研任务,支撑引领国防领域和军队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天然、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传统和人才培养特色。
(1) 国防特色高校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国防特色高校有5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为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占A类高校的 13.9% ;有5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比5.3% ;10所高校共29个学科人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占比 6.2% 。据统计,样本高校在教育部认定的612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获批36个项目,占比 5.9% ;在40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获批21个项目,占比 5.2% ;在1158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获批148门课程,占比 12.8% ;在第二批397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中,获批123个,占比3.1% 。牵头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一等奖4项)。由此可见,国防特色高校虽然整体数量在高校中占比不高,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 国防特色高校面临的发展困境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国防特色高校的服务范围、责任担当、与行业及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行业“壁垒"和“门槛"降低甚至消除,综合性大学快速进军国防领域,导致国防特色高校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高质量快速发展面临着现实困境、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一方面,对标国防科技领域人才需求和强军备战需要,国防特色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改进。比如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领域狭窄不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培育。另一方面,高校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导致综合性的趋同,国防特色高校分类评价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对国防特色高校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政策导向和高校自主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存在弱化特色、趋同发展的风险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08.pd原版全文
(三)国防特色高校建设"双一流"的价值本源和逻辑路径
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国防特色高校“双一流"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理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本源和逻辑路径。首先要回应世界的关切。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应该是大学为世界的进步作了哪些贡献,如果没有顶尖的原创成果,就不能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其次要回应国家的关切。关键在于一流大学对于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培养了多少真正的栋梁人才,突破了多少关键技术。最后要回应社会的关切。就是为解决社会进步的诸多需求,能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栋梁之材是社会和人民对高校的期望所在,能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的立学之本。目前,从国防特色高校首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及周期建设实践可以看出,建设高校不约而同地强调:人才培养是根本使命,服务国防是价值旨归、特色发展的内在诉求。牢牢把握培养一流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使命,以特色一流学科为牵引,带动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科学研究和一流社会服务,成为国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引领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二国防特色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验分析
(一)传承优秀基因,坚持立德树人
国防特色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不可磨灭的军工行业烙印,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独特的办学传统。随着几代军工人献身国防的积淀和升华,优秀红色军工基因已融入国防特色高校文化血脉,熔铸成新时代军工高校文化特色。其蕴含的“国家利益至上”“勇于开拓创新”等精神内核与各建设高校的校风校训等精神理念相互交融,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力量,成为激励师生拼搏前进的不竭动力,比如以“延安根、军工魂"为内核的“北理工表达”突出“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强调“忠诚奉献"的南京理工大学军工文化、“八百壮士"精神、“哈军工"精神、“银河精神"及西北工业大学特有的“总师育人文化”“西工大现象"中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
国防特色高校都十分注重传承和弘扬军工文化基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军工文化育人实践,以主题教育播种军工文化,以校史校情传承军工文化,以环境建设涵养军工文化,让学生时刻接受国防军工文化的熏陶,直观感受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激励广大学生奋发进取、成才报国。
(二)发挥工程优势,创新实践体系
国防特色高校具有较为浓厚的应用研究和工程实践导向。在学生培养中往往更加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双管齐下,一方面,将工程教育贯穿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将学习、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兴趣的学习,使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将科研转化为教学,探索构建“总师 + 项目 + 团队"的培养模式,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防重点型号任务为牵引,引导学生围绕国防军工需求和重大项目做真课题、真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批判思维、学术志趣和创新能力。样本高校的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大飞机专项”载人航天和“两机"专项等国家和国防重大工程项目,涉及众多型号的飞机、卫星、导弹、火炮、智能弹药、雷达、火箭和鱼雷等武器装备的研制。比如在西北工业大学超过 80% 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大型飞机、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国家/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超过 80% 来源于国防军工领域;超过 80% 的学生赴国防科研单位开展实习实践和科研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水平的学科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及早体验学科前沿,感受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过程、方法和成果,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产教融合,培养特色人才
国防特色高校因其与行业企业之间天然的紧密关系,使深化产教融合的需求显得更加紧迫,同时也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聚焦国家战略和国防需求,围绕关键紧缺领军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之路,经历了从产教协同、产教联盟,到当前产教融合的几个阶段。
从样本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经验来看,产教融合开启了建设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发展的新模式,尤其是国家布局了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从政策层面推动了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同参与、共同负责、互利双赢。一方面凸显了深入融合。样本高校和行业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信息、手段和载体上实现互补,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协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企业的人才、知识、创新和技术等企业元素。构建“产学研用 + 国防"模式培养,建立“项目制 + 双导师 + 双基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内中心+ 校外基地 + 共享设备"的育人平台,架设“联合指导 + 联合攻关 ?+ 联合成长"的导师合作桥梁。比如,推行“订单式培养”,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将研究生的学业、职业、事业有效衔接,设立“两机"“大飞机"“无人系统"等工程博士专项班,与国防行业企业协同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行业能力。另一方面凸显了全面融合。全面融合表现在体制机制的融合、培养模式的融合、实践路径的融合及文化的融合、观念的融合和思想的融合上。通过建设高校和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深入融合,学生也更加了解国防行业及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直观感受军工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献身国防的决心和信心。
三国防特色高校坚持特色发展,培养国际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人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面对国家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国防特色高校应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紧密联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天然优势,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为国家战略人才积蓄后备力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