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视域下“土木+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多维建构研究

作者: 孙立娟 杨成佳 李鑫 张互助

多学科交叉视域下“土木+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多维建构研究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068-04

Abstract:Inviewofthecurentsituationofthepracticalteachingsystemincivilenginering,thispaperanalyzesthe problemsandcausesofpracticalteaching,and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tosolvetheproblems tobuilda multidisciplinary "Civil Engineering +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From the multi-dimensions of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platform,hierarchicalinnovationtraining,optimizationofteachingstaffstrengtheningofsoftwareandhardware resources,andcompetition-driventeaching,theteachingcontentandmultidisciplinarycross-advantageplatformwereoptimized andintegrated,andtheoperationguaranteemechanismandscientificevaluationsystemofpracticalteachingsystemunder "mulidisciplinaryco-ntegration"werestablishd.inalltheexplorationandpacticeofpracticaleacingsystemudrthe conceptof "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ion"ofcivilengineeringspecialtyinJilinJianzhu Universitywereempiricallanalyz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integrated "Civil Engineering +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very importantforcultivatingcivilengineering talentstomeettheneedsoftheneweraandcanprovidestrongsuportfor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Keywords: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Civil Engineering +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dvantage platform; multi - integration

环顾当今世界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当前,世界范围内再次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 + ”等均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出现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学科知识的总量不断膨胀,而边界日益固化,为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学科思想和知识生产范式,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对高校现行实践教学体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迫切需要创新和改革。

目前,国内外有关多学科交叉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美国于19世纪30年代掀起了学科交叉研究的热潮。随后,芝加哥大学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用于推动学科融合。华盛顿文理学院和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相继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西方高校的学科交叉研究逐步走向深人。我国对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而后众多高校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南京大学建立了“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分子医学研究所"等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积极探索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城市桥梁美学创作课程;等等。

对于学科交叉领域内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国外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而国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刘秀玉等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实践课程、构筑实践教学模式及完善实践教学配套工作等方面着手实施;张媛以提高信管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质量为目标,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纵观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有关学科交叉融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9-0],但针对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却甚少。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相对零散,更多的是经验层面上的具体改革措施和对策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且尚未形成标准系统的体系架构,难以深入推广,亟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吉林省的传统工程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实践内容单一、实践教学体系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薄弱及多学科教研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精细化发展的需要,亟需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如何利用多学科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土木 + ”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意识突出、实践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是现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17.pd原版全文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发展历程与现状

吉林建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同样经历了从传统实验课程到现代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早期,实践教学主要聚焦于实验室内的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实践教学逐渐扩展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更为复杂的实践环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内外相互促进的完整体系,该体系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在实验教学方面,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良好的实验环境,能够满足各类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实验教学中心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服务。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土木工程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真实的工程环境。通过在这些实习基地的实践锻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种实践方法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更多的动手环节执行力不高、互动效果欠佳,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由于土木工程自身的复杂性,该学科本身需要掌握多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建筑学及材料工程等学科都存在紧密联系,单一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多学科交叉视域下“土木+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多维建构研究1
图1实习过程

(二) 存在的问题

基于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该专业实践教学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我校实验教学中心的设备更新可能未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导致部分实验设备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实践教学的需求。虽然学校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的数量仍然有限。这限制了学生实践机会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使得部分学生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实践锻炼。

2)实践教学体系尚需完善:在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可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一些实践环节的设计可能过于传统和保守,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

3)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虽然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部分教师可能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能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当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可能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的制定可能过于笼统和模糊,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反馈机制可能不够健全。

5)学生实践积极性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和实践兴趣,无法真正投人到实践中去,缺乏自律和规划能力。这导致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可能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影响实践效果。

二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土木 + ”理念,将实践教学体系与信息技术、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宽广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学校还注重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灵活便捷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线上线下融合。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尝试通过开设选修课程、设立学生创新项目、提供导师制指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指导。然而,如何进一步细化实践教学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符合其兴趣和职业规划的实践机会,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注重将科研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自和学术竞赛。同时,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面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积极寻求与校内外单位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同时,学校还注重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线教育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为了促进土木工程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土木工程专业尝试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研讨会等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创新项目和学术竞赛,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成果和综合素质纳人评价体系。同时,设立了创新奖学金、优秀实践成果奖等激励机制,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其更加符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需求,从而持续改进和优化。

三“土木 +” 多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

“土木 +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多学科实践教学大平台,形成“学习一探索一创新"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重构多学科、多梯度、多模式和多技能的"新土木"工程专业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土木工程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需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1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