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校合作的土建类专业服务地方城乡建设发展实践探索

作者: 孟津竹 王军祥 张靖宇 韩永强 鲁丽华 陶启坤 张琼琼

基于政校合作的土建类专业服务地方城乡建设发展实践探索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088-05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andthepromotionofurban-ruralintegration,coleges anduniversitieshaveplayedmoreandmorerolesinlocaldevelopmentandbecomeaforcetoservethesociety.Thispaper analyzesthenecesityandfeasibilityofgoverment-universitycooperationtoparticipateinlocal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 basesonthecharacteristicsandadvantageousresourcesofengineeringcollgesanduniversities"civilconstructionmajors themselves,putsforwardthepathofgovernmentuniversitycooperationmechanismconstructiontoformthenormalizationof cooperation,thestandardizationoftheorganization,thesystematizationofteachingandthesharingofresources,andtakesthe government-universitycooperationofcivilconstructionmajorsin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asapractice,andiplements itthroughthesigningoftheagreement,theprojectandtheresultsofthelandinginthethreestagesofurbanandrural constructionpracticepath,completesthepracticeofyouthdevelopment-orientedcityconstructionandruralhabitatconstruction practicebasedonthecoperationbetweengovernmentanduniversityprovidingreferenceforthetheoreicalresearchandpractice ofthecivilconstructionclassofcolegesanduniversiestoservethelocal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inthenewperiod.

Keywords: politicalandscholcooperation;civilengineringmajors;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constructionpath;social practice

在城乡建设方面,高校与政府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方向。高校在地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将高校与当地政府的城乡建设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探索政校合作模式下的地方城乡建设发展机制,是新时代提升土建类人才培养、城乡建设科学化发展和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政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政校合作是包含着政府和学校的系统工程,在资源整合的前提下,政府引入高校资源,通过提供相应的平台,实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新的城乡建设发展趋势,立足政校双方自身资源特点,分析社会对土建专业人才多口径、多元化、应用型的需求,制定切实符合专业要求的政校合作建设路径,从而满足城乡建设发展和行业需求。

(一) 地方政府加强地方城乡建设需要高校参与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报告还提出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当今社会,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城市先进城乡建设的主要辐射源之一;高校发挥自身优势资源,充当政府决策的智囊团,主动与当地城乡建设部门对接,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高校作为社会精英人才的集聚地,其城乡建设和科研水平对当地城乡建设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土建类专业的学科结构具有系统性强、相关性强、特色鲜明等特征,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是工科高校实力较强的专业,突出学科结合城乡建设服务,能够成为自身特色,发挥高校及学科优势;土建类专业的教师人才多,层次高,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扎实,可以为社会实际项目提供专业理论的支撑;庞大的土建类学生可以为社会的实践工作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土木工程、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以城乡建设为核心的学科形成了互相联系、互相协作的土建类学科链条,主动对接地方城乡建设,承担地方教育职能,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生研究、学习、践行优秀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履行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社会服务职能的现实路径[2-3]。

(二) 高校参与地方城乡建设需要政府提供平台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行政机构,肩负着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时,也意识到高校在城乡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借助高校的人力与智力资源,形成合力,开拓地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引导高校完善自身管理机制,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城乡建设服务[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22.pd原版全文

政府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来培养人才,可以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政策优待,政府提供平台,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舞台。同时,在政府与学校的合作中,可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帮助学校持续加强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持续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政校合作,一定会使学校在政策上获得更大的支持,助力高校更好地成长;政府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在政府的号召下,高校参与社会实践的项目,能够增强学校的“组织吸引力”,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合作,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带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5-6]。

二政校合作机制建设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参与城乡建设和服务社会的意愿也逐渐增强。在缺乏一定的组织指导机构、管理机制的前提下,这种意愿很难落地,高校在实施与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基于政校合作的土建类专业服务地方城乡建设发展实践探索1 双方合作的权利与责任不明确;基于政校合作的土建类专业服务地方城乡建设发展实践探索2 合作组织机构与管理不健全; 基于政校合作的土建类专业服务地方城乡建设发展实践探索3 合作的方式与评价体系不完善,这就要求高校进行更完善的合作机制的建设路径。

(一) 合作常态化

合作协议的签订:政校合作中可通过签订政校合作协议,高校积极与当地或周边政府开展联系,建立合作机制,使土建类专业参与城乡建设常态化。在合作中确定工作的目标、内容和相关要求,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与责任,促进项目的合力完成;协议的签订给予了大学生参与城乡建设的可行性,使其作为城乡设计师有制可依,合情合理。

管理机制的建立:政府起引导、协调和牵线搭桥作用,构建政府引导、学校主体的管理机制,高校师生是政校城乡建设合作项目的主体和参与者,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高校的管理机制,以保障自身利益,如政府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政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高校师生参与实践的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在保证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也具有一定的行为约束力,保证政校合作的规范化[8]。

(二) 组织规范化

组织机构的保障:由党总支带头,建立健全的政校合作组织机构,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助力地方城乡建设。在加强党总支主体责任的同时,加强党群、教学与行政三个部门的联系,将“党建 + 政校合作"组织建设作为学院重点发展方向,每个党支部可承担起1\~2项的合作项目,发挥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构建科学的组织机构,保障其规范管理实施9]。

指导机构的建设:在领导机制的构建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城乡建设政校合作指导机构,专业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再加入专业课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共同参与,完善组织人员结构,发挥各自的作用,组建学科背景多样,能力资源互补的集体,协调和管理合作项目的运行,对大学生参与地方城乡建设进行统一指导,促进政校交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10]。

(三) 教学系统化

教学目标的丰富:在与政府进行城乡建设的政校合作模式的教学内容中,主要设计了三个方面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自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包括城乡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理论、步骤和技法,设计与建造成果的保护与推广,土建行业的前沿需求;能力目标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土建行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解决城乡建设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土建类学科背景下的职业能力;素质目标包括学生对党和国家建设发展计划的关注,认识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理念,增强技术报国的使命感[]。

成果评价的完善:成果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实践过程考核和实践成果评价。理论考核包括理论自主学习、主题和项目的确定及互动讨论,开展线上线下综合评价;实践过程考核包括调研与需求分析、选题论证及报告撰写、产品或方案设计等中期检查三个评价指标;实践成果评价包括项目方案、汇报等终结性评价和参与学科竞赛、成果转化或被相关职能部门采纳等实践效果达成度。这样的考评方式既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习的专业理论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能全面评定学生的整体表现。

(四) 资源共享化

课题资源共享:政校双方要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使大学生参与城乡建设成果化。围绕地方城乡建设的重大课题,政府和高校着力推动相关学科,政府尽可能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和政策扶持;高校的指导机构抓住课题统一指导,邀请政府人员到学院开展专项讲座,在教学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与研究,通过创新性与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合作,使现有资源整合后实现效益增值。

人才资源共享: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政府与高校建立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并共享培育成果,使大学生人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学院不仅完成了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还实现了城乡建设职业培养及就业需求,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基于政校合作的城乡建设实践

(1)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践

青年发展型城市就是对标于熟知的儿童友好城市、老龄化城市,主要践行的是青年优先发展,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提出的口号是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这一实践主题源于2021年共青团中央等17个部委联合开展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设置包括在内的首批45个试点城市。团市委以“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为工作导向,以助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依托,以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为契机,围绕“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着力引导青年人才增强主体意识,发挥城市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城市发展建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2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