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促教促学过程中的两个操作问题
作者: 徐浩在中小学英语教学领域,评价体系的改革一直被寄予厚望,大家尤其希望通过评价改革的反拨效应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然而,现有的探索多聚焦于题型的更新与优化,即便评价本身的内容或评价所依托的内容有所调整,也往往以新题型为最终的表现形式。
这种倾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引发了两个显著问题。第一,一线教师很可能会从题型的形式出发,逆向推导并调整教学方法。以“读后续写”为例,不少一线教师从题型的形式出发,逆向推导出了如下教学方法或步骤:1. 教会学生分析题型要求;2. 带领学生解构文本特点;3. 增加学生阅读训练,特别是与“读后续写”题型相似材料的阅读;4. 开展针对性练习,如提取故事主题、分析情节发展、模拟续写等;5. 模拟与反馈。这种逆向推导的方式很可能导致学生过于关注题型本身,而忽略了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这种方式往往只能反映出题型设计或答题过程,而非学生的学习进程。
第二,新题型的引入通常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代其他有效或无效的训练,或者需要学生通过增加学习时间以适应新题型,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例如,当“听后复述”这一题型被引入英语测试后,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原有的教学活动很容易受到冲击。有些学校的英语教学中,一些原本用于正常听说活动的课堂时间,现在可能被专门用于开展“听后复述”的训练。这样的调整虽然有助于学生在听后复述能力上的提高,但却可能忽视了英语学习中其他同样重要的方面,如日常的交流能力等。此外,为了加强“听后复述”的训练,一些学校甚至可能增加专门的“听后复述”课型,并为学生布置大量的相关练习。为此,学生很可能需要在原本就紧张的学习时间里,再挤出时间来应对这一新题型。
鉴于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评价体系的技术性创新并非单纯的技术工作。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如何让这些评价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有效的反拨作用。评价改革需要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中心,而非仅仅围绕题型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评价改革的真正目的,即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