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宋襄公与战争伦理

作者: 杜克

熟悉中国古代军事史的人,大都不会对宋襄公感到陌生。宋襄公本为春秋五霸之一宋国国君,却在历史上留下千年笑料。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前往救郑的楚军展开著名的泓水之战。楚军强大,但宋襄公讲究“仁义”,非要待楚军渡河列阵后再展开堂堂之战。结果,宋军大败,襄公受伤,三日而死。

后人皆笑宋襄公迂腐。若以《孙子兵法》看,既然两军对战,就要设法赢得战争;既然对方涉水而来,就应选择“半渡而击”。不管怎么说,让敌人轻松渡河并列阵待战,一定是犯了兵家大忌。然而,《孙子兵法》只代表中国兵学的一个向度,而非全部。宋襄公生逢春秋中期,《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两者相差百余年。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相互征伐而无所不用其极,如何在这个乱世生存下来成为各个政权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因而“诡诈”作为《孙子兵法》的主基调便不难理解了。

宋襄公所处的年代与社会环境则全然不是这样,那时候人们非常重道义,即所谓“春秋大义”。《司马法》就是那个时期涌现出来的一部非常独特的古老兵书。它是对军礼、军法的整理汇编,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战争法则。概括而言,这个战争法则的核心就是以“仁义”为本——切不可因战而忘仁忘义。书曰,“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伤,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大意是:作战不能违背农时,不能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不趁敌国国丧或灾荒时发动进攻,为的是爱护双方的民众。“不鼓不战”也是古兵法规定的基本军礼,即所谓“君子不战未成阵之师”,故而宋襄公只是遵循古制的典型“模范”而已。

由是观之,宋襄公不仅不可笑,反而有些可敬!战争本是一头嗜好杀戮的怪兽,若是没有战争伦理的内在制约而任由其肆意发展,即便其中演绎出再高明的战争艺术,又有何益呢?这个问题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武器装备毁灭性空前增强及大国对抗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似乎愈发凸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