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巧”相会
作者: 董哲老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没想到二十年后,我与一位老同事的“相会”竟是缘于《知音》杂志。
说来也巧,今年2月初,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位文友发了一个链接,点开一看是《知音》杂志举办的征文活动——四十有你:与《知音》共赴拾光之约。
我突然发现,时光荏苒,《知音》已步入不惑之年,而我已是知天命之年了。
顺着推文往下浏览,我看到其中有一项活动是“我为知音写首诗”,在感慨岁月不饶人之余,就写了一首小诗投寄过去。
本来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也未曾想过会被采用。
但没过多久,邮箱里就收到了《知音》编辑老师的回复,称我投稿的诗歌已被采用在2025年《知音》4月上半月版,并让我提供通联地址和收稿费的信息等。
说实话,虽已年近半百,早看淡了生死名利,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能收到《知音》的用稿通知,心情还是难以抑制的激动。
我在心里也不禁感叹:上刊《知音》的愿望,早在她还是亭亭美少女的时候就有了,没想到多年后,在她风姿绰约的当打之年,终于圆梦了。
杂志出刊后,我看到自己的小诗作为开卷语赫然在列,心情又激动了一把。
激动之余,我对编辑老师顿生敬佩和感激之情。
由于我投稿时仅局限于“四十有你”的主题,所以在为诗歌起题目时没有放开手脚,只是简单地以主题为题,但没想到,编辑老师根据我的诗歌所表达的含义,重新给拟了一个比较有诗意的题目,一下子为拙诗添色增辉不少。
我在“爱心行动”栏目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作者,黄长松。
我的小诗,和他的文章《推拿手印深藏无字情书:脑瘫女孩征服晋中名医》,竟然刊登在了同一期《知音》上。
长松同志是我在湖北《孝感晚报》工作时的老同事了,他比我早一年入职。
我们同属于记者部,都负责新闻采写。
最初他还在记者站做过驻站负责人,业务能力特别强,采写了大量有影响力的大稿特稿。
后来,他把工作中遇到的比较典型的、故事性比较曲折的新闻事件,写成纪实报道投给了《知音》杂志,没想到有好几篇都发表出来了。
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关注起《知音》杂志。只要有新刊上市,我就立即跑到邮政大厅买回来品读。
那时候,我们撰写新闻报道时,也会学习和参照《知音》的文章风格,尤其是拟标题时,还会研读和揣摩《知音》的标题。
大家都称《知音》的标题为“知音体”,我觉得这种表达很有特点,而且让我受益匪浅。
遗憾的是,我因为工作繁忙,加上不够自信,没敢给《知音》投稿,错过了很多宝贵的光阴和机会。
2004年底,我离开原单位到南方媒体发展,与长松那些老同事渐渐断了联系,也慢慢疏远了《知音》。
时隔二十年后,当我再次在《知音》上看到长松的名字时,我深感震撼。
没想到长松同志在做好新闻本职工作的同时,依然笔耕不辍地为《知音》杂志撰写稿件,让我很是钦佩。
我也仿佛和他隔空见了一次面,也仿佛和心心念念的《知音》又相会了一次。
真好比是三个久违的老朋友,在阔别二十多年后,终于又坐在了一起。
“四十有你”之“我为知音写首诗”“我与知音有故事”“我给知音留墨香”征稿活动正火热进行中,来稿请发至邮箱zhiyin40@126.com。
编辑/吕晓娜
104853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