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娜:从田经赛道到科学巅峰
作者: 本刊综合张俐娜是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她46岁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71岁成为中国首位荣获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的科学家。

名师讲评
话题一:慧眼识才“启”丹心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诸多选择。从响应国家号召报考师范,到接受安排继续深造,张俐娜始终怀抱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初心,将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志愿被“拦”下
张俐娜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浸润书香的她,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
1955年,为补充偏远地区的小学教员,国家扩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正值初中毕业的张俐娜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师范志愿。然而,她的这份志愿却被班主任马叔南“拦”了下来。
在马老师看来,能力出众且发展全面的张俐娜,是当科学家的“好苗子”。于是,在马老师的建议下,校长以“组织决定”为由,要张俐娜改填江西南昌第一高级中学,希望她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年幼的张俐娜虽对马老师的决定有些不解,但那句“你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嘱咐让她铭记于心。
跑步“燃”活力
初中时,张俐娜的身体较为虚弱。为了增强体质,她开始练习跑步,逐渐培养了对跑步的热爱。
进入高中后,张俐娜不仅加入了田径队,还成为体操队的一员。体育老师经常安排她与男同学比赛,跑着跑着,很多男同学都跑不过她。后来,张俐娜以江西省田径第二名的成绩,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首届少年运动会。
这位曾经的“弱女子”,显然已成长为一位健康活力的青春少女。在张俐娜看来,体育运动不仅没有影响学习,反而帮助她磨炼了意志和毅力,锻炼出了好身体。
话题二:“奔跑”中的印记
从体弱多病的“弱女子”到体育场上的运动健将,张俐娜在每一步的艰辛与汗水中,铸就了坚韧的品格,为她日后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有“秘方”
张俐娜将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带到了学习中。初一时,她的成绩并不突出,到初三毕业时,她的成绩已跃升至上等水平。这不仅归功于她的勤奋,还得益于她的学习方法一写课堂笔记。课堂上,她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回忆一遍,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总结记录。
张俐娜觉得自己的记性并不好,因此,在学习中她更倾向于理解记忆。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她从不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实验来理解。在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几何方法的证明过程中,她善于分门别类找规律并归纳总结。
张俐娜常说自己是一只“笨鸟”,之所以取得了成就,是因为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她相信“天才出于勤奋”。
话题三:“笨鸟”的成长密码
尽管天资并非最优,但张俐娜善于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超乎寻常的勤奋弥补不足,展现了“勤能补拙”的非凡毅力。
本期点评教师:
湖南省沅江市南洞庭实验学校 肖慧
(栏目编辑:方郁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fmcd2025061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