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逸事

作者: 曾运仪

在距离昆明150公里的东川区红土地旅游景区,我第一次看见了红土地。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东川儿女的勤耕劳作,更蕴藏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新奇、绚丽、斑斓的色彩交织变幻。尽管它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地,却毫无寂寥之感,反而展现出一种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气势。这里的红土富含铁、铝成分,有机质含量少,酸性强,土质黏重。它看似不规则,却层次分明,如绚丽的地毯;红绿相间,绿苗破土而出,就像天上涂抹的色块。

落霞沟,沟豁纵横,交织成画,再衬以蓝天、白云和变幻莫测的光线,天上、地下遥相呼应,立体感、冲击力满满。好美!它是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具特色的红土高原景观。七彩坡,曲折、凹凸、深沉。夹杂着土地味道,天际隐隐的五光十色。视野下,土地与阳光交融、交织,连为一体。在日出最佳的观赏点,我惊呆了,久久凝视着它的奇特、多姿。

红土地上,旱季、雨季两季农耕劳作,那一片片、一茬茬,欢唱在原野。玉米、土豆、青稞、油菜沐浴着甘霖,感受着微风,竞相争宠,沉甸甸的果实笑弯了腰。这片被当地政府誉为“七彩云南的红·大地调色盘”的奇观,既是一幅绝美的画,又是摄影的天堂。我弯腰俯首,双手捧着,鼻子嗅着,恋恋不舍。从此,我深深爱着这片红土地。

颠簸二十七公里后,卧在陡坡上的“泸西布达拉宫”出现在眼前,让我眼界洞开。村子建在半山腰,不同人家的房子互相连通,下层人家的屋顶正好是上层人家门前的晒谷场。层层叠叠十多级,看起来颇有气势。走过石桥,但见乱石参差不齐,位于在村子中的小巷。穿过巷子,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彝族土掌房,重重叠叠,徐徐出现。流连在村里,一串串金黄色的苞谷,张开笑脸挂在土墙上;老牛眸眸地叫着,似在呼唤农人与看热闹的小孩儿…近距离望着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我仿佛走进若干年前先民的勤耕劳作,生生不息。

恰碰见一老乡,我招呼着走进他家的平房,四面环顾,好奇地着着,询问着。尽管是冬季,我却感受到屋里的暖。老乡告诉我,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他侃侃而谈: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坏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满木板。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土掌房内,我霎时明白了彝族惯用的土墙平顶“土立方”结构的使命。

循着独特的乡音、乡情,一座锡矿上驮回来的村庄——滇南建水县团庄古镇悄然出现。团山,彝语为“突sheir”,意为有金有银之地。村庄距县城十三千米,背靠绵延青山,面向沃野田畴,为张姓族人聚集的村落。被传统寨墙包围,历经近六百年风雨的汉族民居村落,我欣赏着一部厚重的移民迁移奋斗史。“百忍”家风,是团山张姓族人的精神象征和心中的天灯,渊源于唐代养生家张公艺的传说,发迹于清代末期的光绪年间。几百年来。张姓族人“忍”字当头,百折不挠,以和为贵,负重前行。他们成商贾,建家园,一座座精美华屋拔地而起。

古镇街道卫生洁净、弯曲狭长,且古朴传统,四处可见“保护中国传统村落,让乡愁有‘乡’可寻”的相关标语。这里现存传统民居十六座,寨门四座;寺庙三座,宗祠一座;另有一批彝汉文化融合的土掌房建筑。我特意参观了颇具代表性的张家花园、将军府、花园祠堂等建筑。这些建筑具有布局紧凑、用料考究、做工精美的特点,加之格调高雅的诗词书画,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凸显得淋漓尽致。

我惬意地在民居建筑的巅峰中感受历史,感受乡愁。2006年,团山古镇已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名录。世界纪念性保护基金会认为:“这里的建筑物有着端庄的外表,装饰着价值极高的优雅极致的木雕花格窗户,雕镂精细的木、石、砖各种浮雕,并有非常美丽的彩绘装饰,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珍贵遗产的典范。”我拼命将这一刻的感受烙印在心底。

团山古镇,世界记住了你,祖国记住了你,人民记住了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77.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山野梅韵
下一篇: 登上巴黎埃菲尔铁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