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傻气

作者: 赵志刚

文人,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文弱书生。在世俗的眼光里,他们似乎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手无缚鸡之力,守着几卷残书,在理想的世界里独自徘徊。然而,那看似不合时宜的表象之下,隐匿的是一颗颗至纯至性,而又炽热、赤诚的心,涌动着的是一种别样的、令人动容的傻气。

其实,文人都没什么心眼儿,文人的耿直就是一种傻气。他们不会拐弯抹角,不懂曲意逢迎,只愿将心中所思、所感、所悟毫无保留地倾吐而出。看那朝堂之上,屈原目光炯炯,神色坚毅,面对楚怀王的轻信馋言、上官大夫的妒贤嫉能,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直言进谏。一篇《离骚》,写尽了他的悲愤与无奈,他痛斥着“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该谓余以善淫”,抒发着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执着坚守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即使被流放,被误解,他依然初心不改,最终怀石投江,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自己的正直与忠诚。在那浑浊的世道里,他的耿直显得如此突兀,如此“傻气”,可也正是这份傻气,让他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所谓的高风亮节也是一种傻气。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本有机会在官场中谋取一官半职,享受荣华富贵。然而,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背后,是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是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绝。他守着一方田园,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朴素生活,在世人眼中,他放弃了大好前程,实在是“傻”得可以。但他在这傻气中寻得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一片精神的桃花源。

又如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至偏远之地。黄州的凄风苦雨中,他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打倒,反而在东坡上种地,与百姓为友,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着智慧和力量。面对仕途的不顺,他没有攀附权贵以求东山再起,而是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篇章。他的高风亮节,在于他对人生苦难的超脱在于他于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傻气,让他的诗词穿越时空,抚慰着无数后来者的心灵。

文人的傻气,更是一种对自我灵魂的深度雕琢。他们以笔为刃,剖析着人性的幽微;以傻气为墨,晕染出精神的澄澈。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回廊中,他们孤独却坚毅地行走着,每一步都踏响灵魂的跫音。

再看近代,在那个新思想与旧传统相互碰撞的时代,鲁迅以笔为投枪,以文字作刀刃,毫不留情地刺向时代的腐朽。他本可以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在书斋中潜心研究学术,过着相对安稳平静的生活。然而,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选择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国人。他的文字辛辣犀利、入木三分,刺痛了反动势力的神经,也让许多沉浸在虚幻太平中的人感到不适与惶恐。但他毫不退缩,以一种近乎执拗的傻气,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思想解放的血路,引领着无数有志青年冲破黑暗的桎梏,去探寻光明的未来。

文人的傻气,是对理想信念的磐石坚守,哪怕历经千难万险,遭受无数误解与诋毁,也绝不放弃心中的那一抹微光;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在污浊的尘世中,宛如青莲出淤泥而不染,用纯净的心灵去感知、去书写世间的美好与温暖;是对人间疾苦的深切悲悯,即使自身困厄不堪,也要为苍生呼号,为正义发声。他们的傻气,不是愚钝无知,而是在权衡利弊之后,依然选择听从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不是盲目冲动,而是在理性思考之后,坚定地迈向那条布满荆棘却通向精神高地的险途。

在这物欲喧嚣、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文人的傻气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在追逐功名利禄的匆匆脚步中,在随波逐流的茫茫人海里,坚守自我,守护那一片精神的净土。因为,正是这份傻气,让人类文明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永不熄灭;让我们在茫茫宇宙中,不至于迷失心灵的方向,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向着光明与美好的远方,笃定前行,永不止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9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