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三的债务
作者: 李伟明吴小丁在办公桌前刚坐下,门口值班室的电话就打来了,门卫说有个自称是他老乡的人找他。吴小丁一向热心肠,便告诉门卫让他上来。
来者三十岁上下,尽管穿着西装系着领带,但看起来仍带着点儿乡土气。他恭敬地递上一张园林绿化公司的名片,自称姓赖,老家是与吴小丁老家相邻的赖村。
吴小丁当然知道赖村。就像吴村的村民多姓吴,赖村的村民多姓赖。两个村庄山水相连。两个村的村民为了生计,既有合作,也有争吵,但总的来说相处和睦。
赖村人口不多,上了点儿年纪的人,吴小丁基本上都认识。这些年,他很少回乡,记忆逐渐模糊了,但说到名字,多数还是记得的。眼前这个年轻老乡,是谁家子弟呢?
赖经理报了他父亲的名字。吴小丁想了想,没有印象,再想想,还是没有印象。
赖经理急了,又报出一个名字——赖三,并说这人是他爷爷。
吴小丁自言自语地把“赖三”这个名字念了几遍,好像有点儿耳熟,但一时间又想不起是谁。赖经理脸色有点儿尴尬,提醒道,就是那个欠了钱的人。
吴小丁恍然大悟,欠债的赖三!原来你是他的孙子!
赖三的债务,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
赖三年轻时,向吴小丁的爷爷借了50块钱娶媳妇。那年头,谁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若要办正事,都得举债。乡下人纯朴,碰上谁家有喜事,只要自己手头有点儿闲钱,都乐意帮忙。而且,除非自己家里也遇到要花钱的事,否则一般不主动催讨。
赖三借的钱,就这样欠了好久。
后来,吴小丁的满叔结婚,吴小丁的爷爷想起了赖三欠的那笔钱,就叫满叔和年幼的吴小丁去赖三家里讨钱。吴小丁记得,那时临近中秋节,赖三刚从圩上回来,正在院子里清点贩卖的月饼。看到满叔和吴小丁进来,赖三赶忙把一沓钞票塞进裤子口袋。听说他们是来要债的,赖三当即万分无奈地说,家里一直没什么进账,真是不好意思,这钱一时还不了。吴小丁盯着月饼咽了咽口水,跟着满叔无功而返。
又过了几年,吴小丁家的老屋经不起岁月的考验,在一个雨季倒塌了。吴家建新房,手头自然紧张。他们又想起了赖三欠的那笔钱。年迈的爷爷亲自到赖村走了一趟。然而,黄昏时,爷爷回来了,除了一声叹息,他什么话也没说。
吴小丁第二次去赖三家,是爷爷病重住院期间。那时,为了给爷爷治病,家里人把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甚至准备卖掉田里的主劳力——耕牛。吴小丁和父亲来到赖三家里,看到赖三家已旧貌换新颜,那架势在当时的农村算是相当阔气了。赖三不在家,吴氏父子再三向他的媳妇说明原委。赖三的媳妇只说,会尽快转告。然而,直到爷爷咽气,赖三也没回过话。
送走爷爷后,吴小丁记得满叔说,我们不问赖三要债了,让他把这笔债带到阴间去!
那年头农村生活极其单调,有点儿事就被人们广泛传播。赖三欠债不还的事,很快就在附近的村庄传开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赖三的知名度也因此大幅度提升。赖三的债务受到村民多年的关注,赖三自己却不以为然,从不把它当回事。
再后来,赖三去世了,他欠的这笔债(当时是大钱,后来因为物价上涨等因素,变成一笔很小的钱),真的被带到阴间去了。人们有时还会提起他,但已不大说他的名字,而是含蓄地说“那个欠了钱的人”。在吴村、赖村一带,“那个欠了钱的人”成了赖三的代名词,他的真名反而被大家慢慢淡忘了。
现在,坐在吴小丁面前的就是“那个欠了钱的人”的孙子。他说,自己来市里发展已有好几年,眼下公司遇到资金瓶颈,听老乡们说,吴小丁有个同学在银行当行长,所以想找吴小丁帮忙联系行长贷一笔款。
吴小丁向来乐于帮助老乡,只要他们开口,他总是尽其所能。但这次,吴小丁首先想的是,这个年轻人会不会像他爷爷那样欠钱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