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科学观念如何形成
作者: 曾宝俊
科学观念是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方式,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的看法,以及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体现。科学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简单理解,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科学观念具有实证性、精确性、系统性等特点: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科学理论,追求客观真相和科学规律的发现;要求使用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处理问题,避免含混不清和模糊不定的表述;认为科学是一个整体,各个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观念是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的科学学习目标,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是形成科学观念的两条重要路径,态度与责任是学生科学观念的外在表现。
科学观念不仅仅是关于事实和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前运算阶段,再到具体运算阶段,最终到达形式运算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显著的特点和限制。因此,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需要适应其认知发展阶段,不能过于急迫。
在幼儿时期,他们开始通过原始的观察和感知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了一些原始的“科学”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获得更具体的科学概念。他们可能会通过课堂教学、阅读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理解到地球是一个球体,而不是一个平面;或者理解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而不是由神秘的元素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观念遵循从熟悉事物到小观念,到大观念,再到更大的观念,最后形成理论和原理系统的顺序。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经验逐步拓展他们的观念,而不是超越他们的经验范围。学生通过亲历探究实践,才能让科学知识“新生”,形成科学概念,并获得“深层理解”。因而,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非科学到科学的逐步发展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在形成科学观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困难。
首先是知识理解上的难度。科学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如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生物进化等概念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
其次是认知冲突过程中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形成一些对世界的理解,这些理解可能与科学观念存在冲突,如学生可能会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
最后是实验操作的困难及语言理解的障碍。科学学习往往需要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操作需要一定的技能和耐心,低龄学生通常难以掌握。科学术语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这导致他们在理解科学概念时遇到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应采取一些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科学观念,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可以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可以引导他们实地观察和动手实验,帮助他们形成对科学概念的直观理解;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帮助他们澄清和理解科学概念;可以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科学概念,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jkk202502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