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拉美的排华攻势难奏效
作者: 严谨 汪子涵特朗普第二次执政才短短百日,国务卿鲁比奥、财长贝森特、防长赫格塞思等执政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尽数访问拉美,所到之处不仅对中拉合作说三道四,更公然插手阻挠中拉务实合作,明里暗里胁迫拉美国家与中国保持距离,甚至妄图强压拉美在美中之间选边站队,俨然一副要将中国从“后院”彻底“挤出去”的架势。未来,排华遏华或将成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重要一环。
特朗普视中国为西半球的“最主要对手”
在美国对拉美的影响力和掌控力走低的长周期下,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就形成了对中拉关系的负面认知。经历一轮政党轮替后,再度执政的特朗普在鲁比奥、原国安顾问华尔兹、拉美问题特使卡罗内等对华不满的“佛州帮”影响下,对中拉务实合作的认知更趋狭隘和片面,开始视中国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最大威胁”和“最主要竞争对手”。梳理近期美方涉中拉关系的负面论调发现,这些论调大体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安全威胁论”,炒作中国在拉美的存在对美国乃至整个西半球的战略安全构成“威胁”。美方声称,中国在拉美广泛投资的包括港口码头、信息通讯、航天航空等在内的关键基础设施和先进科技项目,具备所谓“潜在军事用途”。美国还特别杜撰出所谓“中国军人控制巴拿马运河”的谎言,并以此为由头扬言要夺取运河控制权。
二是“地缘企图论”,诬称中国发展与拉美关系有地缘政治算计,意在强化在美国“后院”的影响力和存在感。美国政府高级官员插手中国与阿根廷的金融合作,污蔑中阿本币互换是中国的“勒索机制”,企图藉此获取对阿根廷的影响力。鲁比奥直言:“不能生活在一个中国比美国影响力和存在感更大的西半球。”
三是“合作无益论”,抹黑中拉务实合作“低质、低效、低劣”,声称中国从中拉务实合作中获利更多。鲁比奥恶毒攻击中拉务实合作,杜撰中企在圭亚那建设的公路“质量糟糕”,诬称中企“工艺粗糙、预算超支、自带工人、让拉美国家负债累累”,污蔑中国电信企业在承建的电信项目中“植入后门”。此前,美方还反复向拉美国家说教,声称中拉合作并非双赢,拉美国家获益极少。
四是“选边站队论”,向拉美国家亮明对中拉关系的态度,并以“非友即敌”的阵营对抗思维胁迫拉美国家在中美间做出战略抉择。美国副国务卿兰多对萨尔瓦多宣称,应只允许“可信任供应商”参与5G、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合作,防止中国进入。鲁比奥在访问巴拿马期间,公然威胁巴拿马“若不与中国保持距离,将对巴采取措施”,其他拉美国家也受到类似胁迫。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西语频道采访时暗示,拉美其他国家应效仿巴拿马不再续签“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做法,逼迫他们在中美间选边站队。
美国在拉美对华竞争的主要特征
在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和博弈的大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日益笃信并将全力奉行“新门罗主义”,愈加抵触和敌视中国发展与拉美国家的战略关系和务实合作。未来,随着中拉关系的机制化、战略性、整体性日益凸显,拉美有可能成为美国对华竞争和博弈的重要战场之一。未来,美国在拉美的对华竞争或将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政策长期化。美国对中拉关系的负面、片面认知趋于固化,对华竞争将成为继经贸、金融、安全传统三大支柱后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又一重点。当前,特朗普政府的“拉美观”被反华排华的“佛州帮”所绑架,其对中拉合作的认知更是明显被对华博弈所框定,并受到冷战思维特别是阵营对抗思维的桎梏。这种认知偏差源于近年来美国战略界、政策界、学术界对中国在拉美角色的战略误判,短期内难以彻底改观。这种战略误判的核心是认定中国发展与拉美关系具有“地缘企图”,对美国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构成所谓的“潜在风险威胁”,甚至臆测中国要取代美国在拉美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受此影响,未来特朗普政府的拉美政策将谋求投入更大精力、调动更多资源用于对华竞争,围绕加固美拉关系、破坏中拉关系两条主线展开。

二是规模扩大化。美国将瞄准中拉在更多关键、重要、战略场域的务实合作,竭力排挤和削弱中国在拉美的存在感和影响力。针对中拉资源和能源合作,华尔兹明确表示,特朗普政府将西半球视作能源、关键矿产和粮食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并由此将西半球政策与对华“脱钩断链”挂钩。针对中拉在港口、码头、运河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物流通道的合作,美国一些反华人士极力抹黑。在今年2月11日美国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上,多位议员集体炒作所谓中国“控制”西半球多个物流枢纽和运输通道,妄称中国可以藉此“施加贸易影响、收集物流信息、在战时限制美国海军机动能力”。特朗普政府拉美事务特使卡罗内扬言,“任何经过钱凯港或中国在拉美控制港口的产品等同来自中国的商品,均要征收60%关税”,从而杜绝“中国对美转口贸易规避关税”,并藉此警告各国与中国合作投建港口时“三思而后行”。针对中拉在航空航天、信息通讯、人工智能、数字基建等先进科技领域合作,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向特朗普政府建言,应制定以“隔离、限制、竞争”为核心的大战略,尽快向拉美国家提供取代中国的美国方案;在关键基础设施、关键矿产、高科技等高敏感领域推进中拉“硬脱钩”,在农业、非关键基础设施、民用科技等低敏感领域逐步降低拉美国家对华依赖,实现“软脱钩”。
三是手段多元化。美国将采取更多更强力手段介入中拉关系,干扰破坏中拉合作,包括煽动涉华负面宣传、推进中拉产供链脱钩、限缩中拉合作空间,从认知、经贸、规则等多个层面给中拉务实合作设置障碍,逐步掏空中拉关系的政治、经济、人文基础。在价值观层面,特朗普政府对拉美的舆论宣传可能会更加突出反华色彩,渲染和放大中拉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人权、环保等价值观差异,翻新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新帝国主义论”“新殖民主义论”,炒作“掠夺资源”“网络窃密”“非法捕捞”“债务陷阱”等谬论,削弱拉美国家对华认同。在经贸层面,特朗普政府会继续鼓动美欧企业将产业链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拉美,打造囊括美洲国家在内的周边价值链和产业集群,在服务对华经济脱钩战略的同时,弱化中国在美洲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存在。为了防止所谓中国商品经墨西哥对美“转口贸易”,特朗普政府正以《美墨加协定》2026年复审为抓手,胁迫墨西哥配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在规则层面,特朗普政府可能会翻新“美洲增长倡议”,诱拉拉美国家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向其灌输环保、融资、劳工、监管、法律等美式标准,抬高中拉合作的准入门槛和对接成本,削弱中企的竞争力,最终将中企排挤出拉美市场。
中拉关系具备抵御外部干扰的强大韧性和底气
特朗普政府对中拉关系的错误认知和负面动向表面上源于对美国在西半球影响力持续走“下坡路”的焦虑感,但究其根本,仍是根植于美国外交理念中的“后院”思维和“西半球主人”思想,本质上是“门罗主义”的政策惯性所致。美方一再渲染“中国威胁论”,千方百计干扰和破坏中拉关系、胁迫拉美国家疏远中国,只是想以此为借口强化对拉美的管控,维系美国在西半球日渐孱弱的所谓“主导权”。事实上,特朗普再度执政以来的拉美政策更具“内政”色彩,其出发点往往是应对非法移民、毒品贩运、有组织犯罪等跨境问题,这些议题无一不需要墨西哥和其他中美洲国家的配合乃至地区协作。然而,在美国对拉美影响力和调动力总体走低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却诉诸加征关税、削减援助、签证制裁等单边行动,向相关国家强制摊派打击犯罪、管控边境的责任,这种霸道霸凌的行径已经引发不少拉美国家的抵触和反感。近期,巴西学者奥利弗·斯图恩克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美国不可能霸凌拉美而不承担后果,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只会让各国更加亲近中国。
应该看到,中国和拉美国家同属全球南方,中拉关系不断发展升级有其内生动力和自然规律,共同发展是中拉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互补性是中拉抵御外部干扰的最强底气。笔者曾到访过十多个拉美国家,时常听见拉美学者提及一句话:“拉美从中国能得到一座学校、一所医院或是一条公路,从美国只会得到一通空洞的说教。”相关表态充分说明,中拉关系发展有着强大韧性和强劲动力,美国无力隔绝中拉,更不可能将中国“挤出”拉美。事实也证明,面对特朗普政府这一轮排华反华浪潮,拉美国家并未随之起舞,而是坚持走独立自主、联合自强的发展道路,坚定发展对华关系,拓展与华合作的政治定力。在今年4月举行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第九届峰会上,成员国普遍高度评价中国在推动拉美一体化、提升拉美国家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今年是中国—拉共体论坛正式运行十周年,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办。双方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中拉合作,共同抵制美国带来的挑战。
(严谨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南南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子涵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