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向历史正义致敬
作者: 沈健
闪亮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
4月17日,第4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在莫斯科大剧院启幕。俄罗斯文化部特邀中哈合拍故事片《音乐家》在俄首映,我作为制片人到场,很荣幸见证了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和《阿曼盖尔德》在这座曾见证《战舰波将金号》首映的新艺术主义殿堂奏响。
创立于1935年的国际A类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历史之久仅次于威尼斯电影节,当年创立时正值有声片技术变革,首任主席谢尔盖·爱森斯坦携《战舰波将金号》确立革命蒙太奇美学。在美苏冷战的文化版图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精神堡垒——1959年特设“和平奖”单元,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首映引发对战争创伤的全球关注;又是东西方意识形态碰撞的重要场所——1963年德·西卡携《意大利式离婚》参展,用新现实主义电影与苏联史诗电影展开跨洋对话。
此后,一系列事件塑造了莫斯科电影节的开放格局:1965年,法国新浪潮代表阿涅斯·瓦尔达带着他的《短角情事》参展,其创新性的跳接剪辑与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交融,促使“电影形式的革命与继承”国际研讨会于次年召开。进入20世纪70年代,电影节逐渐突破意识形态桎梏,1979年波兰导演瓦伊达揭的《大理石人》获金质奖章,1985年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铁皮鼓》得以展映……
1985年,在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以“烽火记忆”为主题,开启东西方电影对话,来自27个国家的128部战争影片构筑了多维的二战记忆:苏联的《自己去看》以血色真实震撼银幕,波兰的《灰烬与钻石》用诗性镜头铭刻抵抗精神,南斯拉夫库斯图里卡的《爸爸去出差》则以黑色幽默穿透意识形态壁垒,兼获戛纳金棕榈和美国奥斯卡殊荣,成为冷战时期的文化破冰者。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持续拓展文化版图。面对经济转型压力,组委会于1993年推出“独立电影扶持计划”,孕育出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回归》这一斩获威尼斯金狮奖的存在主义杰作,实现后苏联美学的范式革新。1995年增设“聚焦中亚”单元,推动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猎人》等作品跃入国际视野,维系着原苏联空间的文化记忆。
199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60周年庆典开启技术艺术共振:组委会以露天放映方式复原1935年首届开幕式的黑白影像,同步启动中国《雁南飞》等经典影片4K修复的“数字遗产”工程。十年后,来自中国的抗战背景影片《烽火人生》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折桂。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持续领航技术革新,2005年实现俄罗斯影片《太空救援》在国际空间站的“地外首映”,六年后更是创设“太空电影”单元,举办了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修复版与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首飞半世纪时空对话纪念活动。
俄罗斯电影大师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代表作有《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等,他执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后,掀起多维变革:创设“金砖国家电影周”,中国导演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在此展映;打造“元宇宙影院”,实现莫斯科与开普敦的VR跨域联映,被誉为“颠覆观影范式的创举”;创办“流媒体实验室”,促成《西伯利亚史诗》的全球传播;倡导“AI剧本竞赛”,开展ChatGPT创作实验。
米哈尔科夫以“用好莱坞技术讲俄罗斯故事”的创作哲学,在突破俄罗斯电影困境的同时架起中俄文化桥梁。他曾于20世纪90年代在华拍摄《蒙古精神》,还曾推动大型纪录片《茶叶之路》的跨国合拍,其艺术实践始终践行“扎根俄罗斯土壤,枝叶触及世界天空”理想。普京总统多次引用米哈尔科夫的“向我扔脏物,向我扔石头——我是河流”名言,强调文化主权化和包容性的重要意义。
米哈尔科夫执掌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既是储存社会主义时期影像文献的时光胶囊,更已成为电影技术革新的试验场,即将推出区块链版权交易平台和“新丝绸之路电影计划”。
今年正值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莫斯科将举行盛大阅兵,习近平主席也将再次到访莫斯科。正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第4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强调了对历史正义的庄严致敬,选片工作亦刻意呼应这一思路。
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精神指引下,两国各领域合作势将不断迈上新台阶,中俄文化、电影交流与合作也必然深受其益,有关具体计划已在紧锣密鼓地商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