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时》:隐藏在表情包里的真相

作者: 涂思敏

《混沌少年时》:隐藏在表情包里的真相0
《混沌少年时》剧照(图片来源:豆瓣网)
《混沌少年时》:隐藏在表情包里的真相1
《混沌少年时》剧照(图片来源:豆瓣网)

夜晚,13岁的杰米对着女同学凯蒂连捅7刀。凯蒂当场死亡,杰米逃回了家,而他的一切罪行都被远处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了下来。

次日,警察破门而入,杰米被带走,留下屋子里对杰米罪行一无所知的父母和姐姐。一个13岁的少年为何杀人?是什么让他痛下杀手?

这便是英剧《混沌少年时》想要探讨的故事。它以短短4集的容量,用一镜到底的方式向观众呈现杰米这个少年犯身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同时,试图提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为什么英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手段却越来越残忍?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手机正在毁了我们的孩子”

《混沌少年时》的开篇,是一个纪录片式的长镜头。观众跟随着警察的视角,看着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抓捕杰米,给杰米进行身体检查,并让他在律师和父亲的陪同下接受讯问。在这个时候,真相尚不明晰,13岁的杰米脸庞稚嫩,抽血时甚至害怕看针管,观众很难将眼前的这个孩子与那个7刀捅死人的杀人犯联系在一起。

在警局里的杰米显得恐惧而慌张,但他坚称:“我什么都没有做。我没有杀人。”可当警察把当晚杰米捅人的监控视频当众播放出来时,他的父亲崩溃了,而杰米则一言不发。证据确凿,无可辩驳。可警察却弄不明白:杰米为什么杀人?他的杀人动机到底是什么?

负责杰米案的两位警察准备从杰米和凯蒂的社会关系开始调查。然而,翻遍社交网络,他们只能看到杰米和凯蒂会在社交账号的评论下互留一些表情包,两人看起来应该是“朋友”,捕捉不出来任何的敌意或仇恨。

当两位警察进入杰米和凯蒂的学校时,他们发现调查并不顺利。学校就像一个逻辑自洽、运作自如的“小社会”,它对外来闯入者保持着戒备和警惕。在这里,警察感受到的学校氛围与那个传播知识的殿堂相去甚远:空气里充满着难闻的气味混合体,每个孩子都抱着一部手机,老师表情疲惫地放着网课,下面的学生毫无反应。在这里,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在那部小小的手机上,他们被互联网上不加分辨的信息洪流包围吞噬着,可以轻易浏览没有年龄限制的暴力、血腥和黄色内容。他们看不起大人,也无视老师的管教,更不明白“自己的同学杀了另一个同学”意味着什么。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警官在同一所学校就读的儿子告诉他“你们什么都没搞明白”。原来,恶意就潜伏在虚拟的空间里,而杰米杀死凯蒂的答案也隐藏在那些表情符号里。那些再正常不过的表情包,其内在是一套含义丰富的暗语,是青少年们惯用的一套包含着性、权力与羞辱的话语体系。

比如,不同颜色的心形符号代表不同的意思,红色代表“爱”,紫色代表“性饥渴”,黄色代表“我对你有兴趣”,粉色代表“对性不感兴趣”等。红色药丸符号代表“男人圈”,它是一系列宣扬厌女思想的网络论坛的总称,他们认为女性是猎物、敌人和物品。黄色炸药表示“引爆红色药丸”,潜在含义是嘲笑某个男性是“incel”(非自愿独身者)。而这个符号正是案发前凯蒂在杰米的评论区里留下的。

所谓的“非自愿独身者”是对一类厌女男性的统称,他们往往因各种原因在亲密关系中受挫,并将此归咎于女性。他们将性征服看成一场竞争,将自己看作这场竞争中输给其他男性的失败者,他们会对那些(他们认为)拒绝他们,从而令他们蒙羞的女性采取暴力行动。非自愿独身者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部分极端成员会宣扬厌女、性别仇恨,甚至把对女性的无差别暴力当作正义。在一些国家,非自愿独身运动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恐怖主义。

凯蒂给杰米留下的那个符号,正是对他的所谓“性吸引力”和“男性魅力”的否认和嘲讽,而凯蒂的留言在经过发酵后又引发了一场针对杰米的赛博霸凌,这刺中了杰米本就敏感和自卑的内心。

在调查中,警察被告知现在的青少年们都坚信一种“二八法则”,这种理念认为80%的女性被20%的男性所吸引,女性作为一种性资源,被更具优势的顶尖男性所占据。这个理论被英国网红安德鲁·泰特发扬光大,他是社交媒体上宣扬“厌女”思想的文化领袖,他的短视频煽动性极强,主要以金钱、性、权力以及对女性的羞辱为内容,并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年轻男性关注,对当代青少年的性别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在13岁这个性别意识萌芽的敏感时期,青少年们本应通过健康的人际交往逐步建立对两性关系的认知。然而互联网的过早介入,却让他们被迫接受了一套畸形的性别价值体系——将亲密关系异化为资源交换的游戏,用物化标准取代真诚交往,以扭曲的男子气概作为价值标杆。

互联网早已成为新的战场。社交媒体算法在过滤和优化后便向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推送着危险的成功学样本:物化女性的短视频、拜金主义的炫富内容、性魅力的追逐游戏。这让青少年们在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被迫植入一种致命逻辑:我的个人价值需要通过异性吸引力来证明。

有毒的男子气概

那么,是什么让凯蒂留下那个嘲讽的表情符号呢?解开了这个问题,我们也许就能理解杰米的杀人动机。当《混沌少年时》进入第三集时,剧情进入高潮。在这一集中,杰米将和临床心理学家进行一场深刻的面谈,或许我们因此有机会能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这场对话,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你认为成为男性意味着什么?”以及相关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男性身份?”

对于杰米来说,这是个令他感到不安的话题。因为长久以来,他生活在一套以“怎么表现才像个男人”的社会规训体系之下。所谓的“有毒的男子气概”是指大众文化中对男性气质(比如男性要隐藏脆弱、悲伤的情绪,将情感表达视为软弱;将侵略和支配欲等同于男子气概,认为暴力是合理化的等)的极端化、扭曲化的期待要求。这些观念不仅会对男性自身造成伤害,也会造成性别压迫、社会结构不平等负面影响。

在这套根深蒂固的体系之下,这套规则在男性内部经过代际复制并传递,它决定了男孩什么样的举动会被鼓励,什么样的行为会被唾弃。显然,案发前的杰米是这套体系下的“失败者”,他瘦弱文静、不擅长运动,不符合“阳刚男性”和“男子气概”的标准。而在社交媒体上非自愿独身者运动的影响下,正处青春期的杰米经历了更深的挫败感。

随着调查的深入,杰米在杀害凯蒂前的时间线被还原,浅层的杀人动机似乎已经明了。凯蒂的裸照被同学放在网上大肆传播和谈论,杰米觉得自己可以“乘虚而入”,趁凯蒂最脆弱的时候约她出去,却被凯蒂拒绝了。凯蒂说“自己还没有那么惨”,并在社交网络上公然称呼杰米为incel。在这种愤怒与受挫的情绪交织下,杰米杀死了凯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蒂和杰米攻击的只是虚空中的“敌人”,因为他们从未通过现实中的交流真正了解过对方,而是把经由社交媒体放大的愤怒与羞辱变成对彼此的攻击。而这就是“有毒的男子气概”的可怕之处,当杰米把那把尖刀对向凯蒂的时候,他便是想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更值得深思的是,杰米的行为模式精准复刻了网络incel社群的典型特征:将性吸引力等同于男性价值,把恋爱挫折转化为对女性的仇恨,用暴力行为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

在杰米与心理学家的评估对话中,“掌控”成为他唯一熟悉的语言。他不断用挑衅的姿态打断对方:“你叫我坐我就坐吗?”“你没资格控制我!”“现在是我的主场了吗?”这些并非单纯的叛逆,而是一种精心演练的权力表演。杰米深谙成人世界的操控技巧:他贬低女性心理学家的专业性(“你不如之前的男医生”),刻意用性暗示挑逗对方,甚至试图将对话拉入自己熟悉的“男性主场”逻辑。然而,心理学家始终保持着冷静的中立,并没有配合杰米的剧本。每当对话偏离他的预期,杰米就会陷入抓狂中,因为这场评估的本质可能并非心理诊断,而是一场权力确认——杰米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唯一理解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不是真诚、平等的沟通。

《混沌少年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将杰米塑造为“缺爱的孩子”,而是展现了一个被有毒的男子气概逐渐规训的青少年的样貌。杰米的愤怒情绪、操控欲以及过分性化的语言,都是这个体系在他身上的映射。

少年内心的战争

与传统聚焦青少年犯罪的影视剧不同的是,《混沌少年时》并没有把焦点过多放在单一的个体上,原生家庭和犯罪心理学的成因探讨并不是该剧的重点,它也在试图破除“天生杀人犯”的简单论调。剧集试图抓住我们当下时代的普遍病症,将镜头对准了更隐蔽的社会病灶:有毒男子气概的世代传递、非自愿独身者运动在互联网上的极端化发展、数字时代的互联网霸凌。

杰米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都是诚实、善良且爱他的普通人。他的父亲是一名水管工,母亲是家庭主妇,他还有一个姐姐。在潜意识里,杰米对自己的家庭感到“自卑”,所以他会对似乎出身于富裕家庭,身处上流阶级的心理医生抱有很强的敌意,他认为心理医生的说话方式和用词充满了上流人士的“傲慢”。

在与心理医生的交流中,杰米数次因为跟父亲埃迪有关的问题而被激怒。埃迪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他常年遭受父亲的家暴,所以他在努力挣脱原生家庭的阴影后,用尽全力组建新的家庭,并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孩子。

《混沌少年时》:隐藏在表情包里的真相2
《混沌少年时》剧照(图片来源:豆瓣网)

埃迪就如同大多数正常家庭的父亲一样,努力生活,努力养家,不太擅长处理自己的情绪,只会笨拙地表达爱意。他对杰米有着很高的期待,能为杰米创造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似乎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种“情感冷漠”却往往会被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孩子捕捉到。就像杰米和心理医生交谈时提到的一件小事:父亲热爱所有的球类运动,而自己最擅长的事就是逃体育课。父亲会去学校看杰米踢球,每次杰米表现不好的时候,父亲会故意转过头“装作没有看见的样子”。父亲这种“隐形的失望”给杰米带来了深深的挫败感,甚至比当面教训还要令他感到受伤。

当剧集结束时,观众们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单一的过错方,或者找到导致杰米杀人的唯一“元凶”。因为当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分崩离析的时候,每一个个体都无法独善其身。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青少年们所获取的信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良影响”,而是一整套被精密算法过滤并优化出来的仇恨意识形态。自始至终,导演一直保持着中立客观的视角,用没有剪辑、没有增删的镜头呈现出在一个少年杀人后的多方视角。《混沌少年时》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迫每一个观众直面这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少年犯可能出生在任何环境中,而身处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这个暴力系统的共谋者——生产有毒性文化视频的网红、冷漠的网络看客、置身事外的学校老师……

《混沌少年时》的主演兼联合制作人斯蒂芬说,他最初是被英国多地青少年男性持刀杀害女性的暴力事件所震惊。他觉得这些事件“深深刺痛了他的内心”,他想搞清楚“我们的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让这种事情变得屡见不鲜”,因而创作了这部英剧。

剧集一经播出,便登顶多国的观看排行榜,引起大众的强烈共鸣。英国工党议员呼吁在议会和学校放映《混沌少年时》,她认为该剧有助于对抗厌女文化和恶意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英国首相斯塔默也支持这一提议,他不仅和自己尚处青春期的孩子们共同观看了此剧,还呼吁“针对女孩的暴力行为令人发指,我们必须解决它”。剧集的编剧呼吁可以通过禁止16岁以下的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来建立“数字年龄许可制度”,此外社交媒体巨头也被建议应加强监管算法推送的极端内容。

最后,让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塑造了杰米?青春期,这个人生中最脆弱也最危险的蜕变期,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外部成人世界的种种残酷。那些看似普通的孩子,内心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无人知晓的战争。

面对这样的“杰米”们,我们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真正走进他们混沌的内心世界。要教会他们的不仅是“什么是对的”,更是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如何处理复杂的情感。我们的社会必须打破对男性气质的单一想象——真正的男子气概不在于征服与控制,而在于有勇气展现脆弱,有能力共情他人,正如社会学家康奈尔所言:“真正的男子气概,在于有勇气打破枷锁。”

剧情简介

《混沌少年时》:隐藏在表情包里的真相3
标题

一名少年被控杀人,他的双亲、治疗师和负责此案的侦探都想找到背后的真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