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教子艺术

作者: 朱刚

苏门教子艺术0
标题

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占了3个席位,人称“三苏”,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这种一门名人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他们的家庭教育,究竟采取了何种方法?

等待自觉

人们都知道苏洵是从27岁才开始发愤的,但大概不大知道苏洵的父亲苏序对这个儿子的态度吧。

苏序有三个儿子,另两个早早地考中科举,成了进士,只有苏洵,虽有天赋却游手好闲。人们都觉得他不成器,但苏序却对这个倔强古怪的儿子充满信心。当朋友问他为何不严加管教时,他平静地说:“这个我不发愁。”他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会自己觉醒的,他一直没有强迫儿子,而是耐心地等待儿子的自觉。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才会有这种超人的耐心和信心。

教子立志

苏洵一直把儿子的志向问题放在首位,他时常嘱咐儿子要胸有大志。他说:“吾尝有志于斯世,今老矣,二子其当成吾志乎!”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女性。苏轼小时候有过这样一个动人故事:程氏教儿子读书,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讲刚正不阿的范滂在临刑前对母亲说:“我死得其所,只是连累了母亲为我受罪。”范母高声道:“儿子为大义殉身,我死亦何恨!”

读到这里,苏轼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后若做了范滂,你愿不愿意呢?”程氏当即回答:“你能为滂,我就不能效范母吗?”后来,苏氏兄弟在朝廷上并肩战斗,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几遭贬谪而至死不屈,不能不说与父母从小的立志教育有关。

教子勤苦

苏洵一直以自身经验教育儿子,培养他们勤勉的学风。东坡兄弟继承这种精神,在诗中说:“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勤奋总是与艰苦连在一起的。苏轼家里虽不算太富,至少是小康生活,但程氏却十分注重对儿子艰苦朴素的教育,因为她对儿子有“用世”的期待,所以必须使他们习惯艰辛。苏轼回忆他小时候日享“三白”: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他晚年流放海南,“九死蛮荒”,大嚼粗粝的胡饼而尤以为“兹游奇绝冠平生”,实在是得力于母亲从小造就他的耐苦精神。

家庭关系

苏洵夫妻间有一段动人的对白。27岁的苏洵开始想发愤,但碰到了求学与生计的矛盾,他对妻子说:“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生,学且废生,奈何!”妻子当即说:“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正是因为程氏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苏洵才有日后的成就。

这种良好的家庭关系表率也让东坡与弟弟之间一直保持着同胞、同志、同道的深情厚谊。在苏轼受迫害坐牢时,苏辙给皇帝上书要以身代兄。苏轼自认为在狱中难免一死,便给弟弟写了两首绝命诗,最后两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据说皇帝也为这样的诗句所感动,才赦免了苏轼的死罪。

家庭是人才得以养成的第一环境。从苏门一家的辉煌成功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摘编自1990年第7期《党员文摘》/原载《家庭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