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党员文摘》的15年

作者: 罗新

1985年3月25日,我被调到中共重庆市委支部生活杂志社(现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工作。当时,《党员文摘》创刊号已经出刊,我便从第2期开始参与刊物的编辑工作至2000年。

我第一次与编辑部同仁见面时,就明确表态说:“我很看重《党员文摘》这个刊物,尽管它是文摘刊物,但仍属党刊,与市委机关刊物同样是为党的建设服务的。我愿与同志们一起,共同努力,把它办好,赢得读者的喜爱。”

为了把《当代党员》《党员文摘》办成全国一流刊物,社里在1992年开展了一次大讨论。我在讨论会上,特别强调《党员文摘》是党员读物,它的性质是党刊,不是什么社会刊物,更不是供党员消遣的读物。根据《党员文摘》的办刊宗旨和特色,我认为它是一个时事、政治、文化综合性的刊物,而且是以时事、政治为主,文化方面的内容约占三分之一。这样,才能使它的读者“触及到时代的脉搏,改革的气息,知识的百花”,达到增强思想修养,提高道德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办刊目的。

1993年10月,刊物办到100期,全国文摘同行纷纷发来贺词。其中有几则我比较留意:《海外文摘》主编介挺的“心系读者,贴近生活”;《农民文摘》主编周鸿飞的“认准特色路,更上一层楼”;《世界军事》主编陈安湘的“应时代之召唤,做改革的先锋”;《青年文摘》主编陈安钰的“文化园地春意浓,《党员文摘》一枝花”;《法制文摘》主编颜世平的“能将‘硬’刊‘软’办,是一种超人的能力,亦是新时代的合格期刊。”这些贺词,既是鼓励,更是鞭策,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刊物是给读者看的,一定要赢得他们喜爱。在我主持编辑部工作和担任专职副编审期间,与编辑部同志在重庆与外省市召开不同类型的读者座谈会,直接听取读者的意见。这对贴近读者、改进工作,大有好处。

从刊物的发展来看,《党员文摘》首先是得到读者的认可,刊物在最初的8年间,出现了两次飞跃。1985年创刊发行量为8万多册,到1988年增加到54万多册,4年间几乎翻了7倍,这是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发行量达到86.3万册,这是刊物创刊以来达到的最高发行量。这个成绩的取得是编辑部和全社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些年,我与编辑部同仁一道创业,同甘共苦,非常庆幸践行了参与编辑《党员文摘》的初衷。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作者系《党员文摘》创刊人之一,本文写于2010年2月20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