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科技进行曲
从喜马拉雅山到长江黄河,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柴达木盆地……占我国国土面积超过七成的西部,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风土民情,更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西部发展的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足迹遍及广袤的西部大地,深入探索和认识西部,为建设西部、保护西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新时代奏响了西部科技进行曲。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自1973年起,中国科学院组织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启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发来贺信。8年来,科研人员在雪域高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攻关,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2024年,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被栽入沙地,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蜿蜒成链,标志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锁边合龙,人们“锁住”黄沙、保卫家园的梦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除了治沙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将光伏产业、生物技术等与防沙治沙相结合,探索出因地制宜的精准治沙模式。在这背后,40多年来“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也为近两年的“锁边”攻坚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与黄沙的反复较量中,科技工作者创新科学治沙新理念,探索科学治沙新技术,展示了大国治沙的科技力量。
在青海冷湖,一个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一批探索星空的利器蓄势待发;在新疆荒漠,适应火星模拟环境的植物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一抹绿色点亮“生命禁区”。西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而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实践,他们正在各自的领域里建功立业,奏出更加响亮的科技乐章。
编辑部: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