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小屋
作者: 钟愧傲菜菜假期时跟着妈妈来了一趟,这里有大城市里所没有的简单、舒适与恬静,还有这片红色沃土所展示出来的独特风韵。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她萌生了不想回到城里小学读书的念头,多次缠着爷爷要来读书。爷爷看她如此执着,仿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心里开始松动,与当地学校签订了一份灵活的借读协议一—想在这儿读多久就读多久。很快,菜菜顺理成章就成为的一名学生。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此也算是满足了她一个小小心愿,或许在如此接地气的学校读书,换个新环境,可能更有利于她的成长。
现在,菜菜已是三年级六班的插班生了,她在这里放飞自我,做了一只天底下最快乐、最自在的小鸟。加之菜菜爷爷的新家紧挨着,她去上学可以穿过小区,显得十分便利。读小学的孩子往往都是自来熟,相处一段时间后就彼此认识,经常一起相约前去上学。
里居住着近数百户人家,好多孩子都在读书。每天早晨,小区里都是背着书包、睡眼惺松的孩子,他们从楼间的各个出口汇入通往学校的道路,差不多在规定的时间里到达校园。在平凡的日子里,小城每天都在上演着一曲动人的上学交响曲。
每天早晨,小区里有好几个好伙伴都来叫菜菜,毕竟菜菜的爷爷是汉昌县近年来返乡办工厂的知名企业家。他们也是崇拜名人的,莫看他们只是小小年纪,其实也懂得很多的人情世故。混熟悉了,他们总是快乐地谈笑着一起上学。那段一千多米的路程总是洋溢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穿过小区的后门,有一大片密集的私人住房,往前不远处就是。从门口出来往前数第三排十二栋的居民楼里,住着一位老奶奶,可能是她的儿子们怕她上下楼梯不便,于是就将底下一层的空房让她住着。靠近通道边还有一间小屋,老奶奶将它腾空塞满了杂物,这些都是她从外面捡回来的废品。过往嗅觉灵敏的人,总会掩鼻快速通过,然后就是摇头叹气,心里嘀咕,年纪这么大的老人还在外面四处奔波,这样做到底是为何?因此人们心里总会私下滋生出无数个问号。
每次,菜菜他们看到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在翻找垃圾桶时,心里总是觉得极不舒服。老奶奶年纪已然不小,应是在家颐养天年的时候,如此年迈还在街道四处捡拾废品,不知她这样辛勤地奔忙,到底是生活所迫,还是生活中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孩子们见得多了,心里也产生了诸多的疑问,认为她肯定是一位受后人虐待的老人,因此对她多了份同情。
老奶奶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从别人手里讨要废弃物。遇到的次数多了,孩子们也有些怕她,以为她精神不太正常,都对她避而远之。菜菜并没有觉得老奶奶是精神不正常的人,因此一点儿也不怕。她认为君子应成人之美,她有要丢的东西时,总想着留给老奶奶,希望老奶奶能获得一些快乐。
一次,正在翻找垃圾桶的老奶奶看到菜菜在路边喝矿泉水,她直勾勾地盯着菜菜手里的矿泉水瓶,甚至还跟着菜菜走了好一段路程。见菜菜要把喝完的空瓶扔掉,她马上提高声音喊道:“别丢别丢,小姑娘,那个给我行吗?”说完,她指了指瓶子,生怕菜菜不懂她的意思。
菜菜听到有人叫她,转过身,愣了一下,见老奶奶指着她手里的瓶子,她马上回过神来,客气地回了一句:“可以!”然后快步过去把空瓶交给了老奶奶。此时她分明看到,老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荡起一圈快乐的涟漪,十分欣喜的样子。菜菜也很高兴,自己小小的举动,竟能让老奶奶如此欣慰。
如此几次,有心的菜菜熟悉了老奶奶的情况。原来,老奶奶是一个退休职工,身体健硕的她,一向闲不下来,总喜欢找些事做。原先家里的田土没被征收时,她就乐意在土里种菜,将家里的“菜篮子工程”搞得十分红火,不仅保障了一家人的食用,吃不完时还送给乡邻,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当时可说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美好时光。后来,土地被征收,习惯了劳动的双手,一时无事可做,人也变得病恢的,真应了那句“人闲病多”的古话。老奶奶整天坐在楼房下面的空旷处,不仅心无所寄,空虚无聊,手脚也变得浮肿起来,身体每况愈下,再后来,她生了一场奇怪的大病,人也差点儿没了。
经过治疗,老奶奶的状态慢慢又好了起来。她开始四处游走,四处去找事做。忙碌起来的她,不但心情舒畅了,脸色也红润多了,先前病恢恢的样子彻底消失了。家人看到这种状况,也不再勉强她了,只要她喜欢,就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只要不短缺她生活费就行。
这不,唯一令家人不认可的是老奶奶居然喜欢上了捡废品这个事情,并且她为之乐此不疲。家里条件本来可以,儿女们一再提到让她安心养老,就像那些活跃的大爷大妈得空时去跳跳广场舞、做做保养,去过更加体面的生活,何苦要去接触那些肮脏的东西。但她就是不听,一直忙到现在还乐此不疲。在不知内情的人看来,她好像生活艰辛得过不下去一样,根本不像是个拿着国家退休金的人。亲朋好友多次委婉劝告,就是劝不过来,他们看改不了她的生活习惯,也不再勉强,只好随她。
当然,好多人笑她可能是穷怕了,这么拼命挣钱,享受国家的退休补贴,还要从事第二职业多赚多占,是不是想钱想疯了。这些不堪入耳的风言风语传到家人的耳朵里,儿孙们显得很无语,只好暗自在心里难受,但又没有办法去改变,显得十分无奈。相反,老奶奶一笑而过,并不在乎别人的评论。面对他人的冷眼,她还是我行我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自己觉得活得有尊严有意义,别人三言两语完全不能动摇自己。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不知老奶奶到底是什么来历。其实,老奶奶姓童,名叫童七芹,不过大家习惯了都叫她童婆婆,这根本就不是她真名。但“童”字与“穷”字的读音,在本地方言中几乎同音,因此不好区分。加之老奶奶虽然是个退休职工,可能退休金不多而缺钱吧。现在生活成本这么高,她想方设法挣钱,让手头变得宽裕一些,也很正常。于是,大家各自猜测,把老奶奶的真名给淡化了,既然她这么穷困,“穷婆婆”这个带着贬义的叫法就此流传开了,相反她的真名真姓反而被淡忘,几乎没有人记挂在心头了。
早年退休金虽然不多,但对于一个健康的老人来说,不生病花大钱,用于自身应该绰绰有余,再不济还有儿孙养啊。听说她儿子家境很好,根本不差钱,在当今重视孝道的情况下,怎么会短了老人的仨瓜俩枣呢?本来,征地拆迁补偿的存款都上七位数了,儿子在划给的置换地基上建了七层小洋楼,除了卖掉的三层盘活资金,还有四层用来商用,光租金就已经不少。按理说,穷婆婆生活无忧,根本不需要去做有失体面的拾荒营生呀。但现实却很打脸,为什么感觉她特别缺钱呢,何况这么大把年纪了,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一分钱当作两分钱花,将钱看得比什么都重,如此慳吝的行为确实令人费解。何况吃穿用度都是子孙们准备好的,基本没有什么需要大把花钱的地方,不知她的钱到底去了哪儿?这成了大家心中的一个巨大疑团。到了现在这样的年龄,她本该待在家里享福的,却还风雨无阻地在外面捡废品奔忙,不仅让家人担心她的安危,也让家人感到不解,但她乐意如此,即使感觉脸上无光,家人也拿她毫无办法。退一步来说,与其关在屋里闲出病来,不如让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可多活动一下。想通了这些也没什么,别人爱怎么说就让他们去说吧,只要老人开心,其他的什么都是浮云,因此顺其自然,生活慢慢就平静了下来。

基于这些分析,大家认为老奶奶可能是真穷,过惯了苦日子,于是用带点轻蔑挪揄的口气喊她“穷婆婆”,从此大家就把这个外号顺理成章地安在她的身上了。不过,穷婆婆并不在乎这些,她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每天反正没其他事可做,因此一有空就去外面转悠,捡捡可回收的废品,并乐此不疲,完全不将别人的议论与轻视当作一回事。
集中建房居民点有三十多栋小高楼,穷婆婆的家就在十二栋,处于第三排的位置。穷婆婆将自己捡来的废品堆放在底层的一间小屋里。你要找到她很容易,要么在外面拾荒,要么就待在小屋。她从外面回来,就手忙脚乱不停地将废旧金属归类,将塑料另外收集,将废纸盒什么的压扁收拢,等有了一定积存量就用小三轮推车运送。废品将小车堆得满满的,她再一个人费力地将当作宝贝看待的废品运送到回收站。正因为她的勤快,每隔几天就可以收集一小车,因此她的这项额外收入还真不赖。这些用汗水换来的钞票,她一分钱也舍不得花费,都存起来准备随时取用。不过,大家看到她每天如此乐此不疲,而赚得的钱却很少自己使用,不知她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因此大家都很纳闷儿,弄不清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在这条每天的必经之路,菜菜走的次数多了,遇见穷婆婆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菜菜知道穷婆婆那间小屋,从生活状况来看,从感觉上判断应该是家境贫穷。小孩子根本不会深度联想,这儿差不多整栋大楼都是她家的,怎么会穷呢?但现实就是如此打脸,单纯的菜菜对穷婆婆不知根底,可说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心里不由生出一份怜悯来,何况穷婆婆到了这把年纪还在自力更生维持生计,本身就令人同情,外加一份敬佩,这与好多年纪不大就“躺平”向后人伸手讨要的老人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态度。勤劳是最令人敬佩的美德。菜菜支持穷婆婆,希望她的晚年过得幸福快乐。
有次,妈妈整理网购后的废纸盒,准备丢掉处理,菜菜看到了,就从妈妈手中要过了这些纸盒,全部交给自己来处理。看到年纪尚小的菜菜如此懂事,妈妈当时心里一暖就全部交给了她。其实,菜菜心里想的是帮穷婆婆收集废品,对爱收集废品的她来说,最好的成全就是关心和帮助,而不是指责与评价。因此,菜菜发现哪儿有废品,总是集中收纳后一并交给穷婆婆,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里的孩子特别喜欢跟风,看到菜菜这样做,知道她这样做的目的后,大家也跟着行动,基本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不管哪儿有可回收的废品都不再乱扔了,一着到穷婆婆来小区转悠,立马就将自己收集的废品从家里拿出来一并送给她。每次,穷婆婆总是十分欣慰地看着孩子们笑,额头上的皱纹立马舒展开来,仿佛盛开着一朵漂亮的芙蓉花。
由于有大家的努力,穷婆婆的小屋堆积废品的数量越积越多,送去收购换钱的频率也变得越来越快,看来穷婆婆在大家的帮助下,应该赚到了不少的钱。一间不起眼的小屋由于有大家的持续关照与支持,即使是在寒风呼啸的冬天,里面也是其乐融融,显得特别温馨。
后来,听人说到一件事,深深地震撼着菜菜幼小的内心。四年级有个叫黄家庆的同学得了白血病,需要一大笔钱治疗,这可是不能久拖的大病,患者时刻在生死线上徘徊,要闯过鬼门关就得需要大笔的治疗费用。黄家庆的父母早些时候为他治病已是负债累累,早就家徒四壁了,再也拿不出后续的巨额医疗费了。学校了解情况后,本着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发动全校师生募捐,希望大家能用绵薄之力奉献爱心,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消息一经传出,学校便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捐款献爱心倡议。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活动倡议刚一发出,就来了一个令人倍感意外的人物一穷婆婆。她找到学校的负责人,二话没说就从内衣口袋里拿出3000元交到负责人手里,说是为了救治那个可怜的孩子略尽绵薄之力。大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得无以复加,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穷婆婆却又敏捷地拿着那个每天出门必带的收纳袋,快速地走出校门,留下一众目瞪口呆的学校领导和孩子们。看着她离去的身影,大家思潮翻涌。因为整个过程太突然了,大家甚至有些难以置信,但3000元的现钞是实打实的,这是学校近期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要是按照这个进度,看来黄家庆有救了。此时,没有人喊口令,大家一起朝着穷婆婆身影消失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眼里满是敬佩与感动。
后来,大家又陆续听到了更多关于穷婆婆的故事。
穷婆婆的邻居年老体弱,经常受家里人虐待,穷婆婆看在眼里,感觉人老到这个地步,没有人照顾真是太可怜了。为了失能的邻居,她决定以一己之力助老人渡过生命的最后难关。
穷婆婆早年生活的村子里还有个贫困户,这是个因病致贫的家庭。因为孩子多,父母又经常生病,三个孩子读书都成了问题。穷婆婆了解到情况后,以匿名资助的方式,给他们捐钱捐物解燃眉之急,而且一帮就是多年。三个孩子不仅顺利读完了初中,其中一个今年还考上了大学,家庭情况正在好转,这是好多人都知道的事情。穷婆婆想用扶贫先扶智的方式,改变那些可怜孩子的命运。
今年,汉昌县又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大半个县城变成一片泽国,城区损失惨重。面对家园被毁后的凄凉景象,灾区群众一筹莫展,脸上尽是漠然与失望。不管是谁见了这场景,都会瞬间泪目,一起跟着伤心难过。
摆在面前的是灾区重建,但启动需要资金与物资。救援机构以各种形式发出倡议,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出钱捐物帮助灾区重建。一时间,倡议内容犹如一道温馨的电波迅速传送到各地,很快就引来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援。
穷婆婆知晓这个消息后,也是思潮翻涌,很不平静。虽然年纪大了些,但她知道县城受灾的严重性,这可是她有生以来从未遇到过的特大灾害,她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她没有多想,回家去取出折子里仅剩下的4000元,然后迈着细碎的脚步,慢慢踆到设在公园的受援机构,毫不犹豫地就捐出了这笔爱心款。这是当时重建家园最先到位的首笔大额捐款,惊愕的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与穷婆婆交流,她就悄悄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
等工作人员反应过来,想着这样的爱心典型应该好好宣传一下,可惜只在捐款人的名字一栏,找到了一点儿模糊的印记,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穷婆婆”三个字,家住何处,真名叫什么,不得而知。负责人发话,一定要摸到老人的详细信息,这样的典型人物一定要好好宣传。
呆愣在原地的工作人员,此时才清醒过来,仿佛工作出现重大失误一般,为此感到十分自责。最后上级一再强调,不管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找到那个有大爱情怀的好人。后来通过强大的搜索与群众网络,他们才知道了穷婆婆的具体情况,原来她是一个退休在家的老职工,现在只是一个忙碌的拾荒老人。
随后继续挖掘,人们发现了穷婆婆更多的“底细”,好多隐藏的事迹也被翻了出来。原来,她这些年一直将自己的退休金和拾荒所得的费用捐赠给各界有困难的人们。据统计,她至今捐助的金额超过了35万元。这一长久的爱心接力帮助无数的人走出困境,实现人生的成功逆袭。穷婆婆爱心援助他人的事迹被挖出来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的影响,就连后来评选感动县城的十大人物,童七芹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自此之后,周围的邻居对穷婆婆刮目相看了,不再是厌恶和冷眼,而是崇敬和感动,原来她是物质上的穷人,精神上的富翁。
现在菜菜每天经过那个小屋,心情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再掩鼻而过,气味也不再难闻,而是感到一股温馨在心间荡漾,从此她更加喜欢上了这座温暖的小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