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渣伴侣”
作者: 于周波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独特的乡风民俗和地方美味,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成为生活中熠熠生辉的存在。在我的家乡,无论丧葬还是婚嫁,席间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一一吃渣(小豆腐)。而在这吃渣的宴席中,有一道清新爽口的小咸菜,被称为“渣伴侣”,它以独特的魅力,在人们的味蕾上舞动,成为这些特殊时刻不可或缺的美味。
在我的家乡,吃渣习俗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过去,吃渣以二月二“渣黄菜渣”和新媳妇“望四日”傍晚回到婆家挖渣最具代表性。后来,不知从何时兴起,家里有人去世,出殡后的第二天晚上,逝者家属会邀请所有帮忙料理丧事的人员、有人情往来的左邻右舍以及上礼金多的人去饭店吃渣,名曰“吃渣发家”。这个渣,可不是平日里用野菜或者花菜叶、大头菜叶、萝卜、白菜等渣的渣,而是要用七样蔬(野)菜做主料,配以黄豆沫子渣的小豆腐,俗称“渣”。之所以要用七样菜,是因为民间有“七样菜,八样面”之说,“七”寓意“起”,“八”谐音“发”,都是人们祈盼的发家之意。说是吃渣,实则就是摆上几桌美酒佳肴款待答谢。这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更是借吃渣表达对帮忙料理丧事的人员以及左邻右舍的答谢。
吃渣时,酒店都会搭配一个用瓜切成细丝的凉拌小咸菜,食者给它起了个贴切的名字—“渣伴侣”。瓜制作简单,经济实惠,与渣拌和,令人胃口大开,即使平日不爱吃渣的也会吃上一两碗。
“渣伴侣”,由芥疙瘩腌制的瓜切成细丝,再配以辣椒丝、香菜、胡萝卜、葱丝等,加味精、醋、味极鲜酱油等拌匀而成。它的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巧思。首先,要选用优质的芥疙瘩腌成瓜産,经过腌制后的瓜産散发着独特的风味。制作时,将其切成细丝,洗净再浸泡,除去多余的盐分,使其口感更加爽口。接着,把辣椒丝、香菜、胡萝卜、葱丝等配料准备好,再加入上述调料,轻轻搅拌均匀,一道美味的“渣伴侣”就大功告成了。辣椒丝为“渣伴侣”增添了一丝微辣,刺激着人们的味蕾;香菜则带来了独特的香气,让人食欲大增;胡萝卜的鲜艳色彩为这道小咸菜增添一份生机与活力;葱丝则起到提味的作用。
当“渣伴侣”端上餐桌时,它那清新的色泽和诱人的香气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瓜丝的淡黄色与辣椒丝的红色、香菜的绿色、胡萝卜的橙色、葱丝的白色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凑近一闻,那股独特的香味扑鼻而来,既有瓜的咸香,又有蔬菜的清新,还有调料的醇厚。吃的时候,先用小勺把渣舀在碗里,然后夹上一至两筷子“渣伴侣”,用筷子一搅,渣和“渣伴侣”同时放入口,那滋味真是妙不可言。渣的豆香和渣渣用的七样菜的鲜味,与“渣伴侣的清新爽口相互交融,在舌尖上绽放出绚丽的火花。瓜齏丝的脆嫩、辣椒丝的微辣、香菜的芬芳、胡萝卜的清甜、葱丝的浓郁,以及调料的恰到好处,共同构成一种独特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单独夹一口“渣伴侣”,再喝一口白酒,那更是一种极致的享受。白酒的醇香与“渣伴侣”的爽口相互呼应,在口中交织出一种别样的韵味。那一口下去,先是感受到白酒的热烈与刺激,随后“渣伴侣”的清新爽口迅速中和了白酒的浓烈,让口腔中充满了舒适的感觉。“渣伴侣”比大肉大鱼下酒更顺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其中。
“渣伴侣”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丧葬的场合,它代表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对生者的祝福。在婚礼后“望四日”的晚上,它象征着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它见证了人们的喜怒哀乐,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个难忘的时刻。它是邻里之间情谊的纽带。在吃渣的过程中,左邻右舍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交流着感情,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传统习俗和美食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渣伴侣”却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忆起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匆忙,都不要忘记那些温暖的人情世故和美味的记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2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