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可度

作者: 杨文治

何谓“认可度”?简而言之,它是群体对某一对象普遍认同的程度,是社会共识的一种体现。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人物,区分高下。正如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的观点,公共领域的认可是个体获得存在意义的基石。

由此,认可度高、知名度高的人物,往往被视为大众理解、接受、承认甚至欣赏的典范。诚然,那些受到主流社会认可的人,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品质,确实值得我们青年学习借鉴,我们可以将他们视为明镜,不断审视自我,探索“我是怎样的人”“如何活得有意义”等哲学命题。通过寻求类似的认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人格成熟的印记,向着精神明亮的方向成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未受主流社会认可的人就不值得我们关注与尊崇。

深思之,认可度的高低,往往受到外部因素的复杂影响,如时代背景、社会风气、舆论导向等。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认可度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某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先驱者在他们的时代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甚至遭受排斥和伤害。

在礼乐制度逐渐崩坏的春秋时代,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其思想并未得到各诸侯国的认可,其对道德和仁爱的追求也被肉食者如敝屣一般弃之,难道他就要迎合世俗的功利追求,为自己贴上“合群”标签吗?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战国时代,屈原就要去迎合佞臣小人的认可吗?他拒绝奉行那一套尔虞我诈的世俗规则,而是保持本真之心,“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一时的认可度,而在于对真理和正义的坚持。

更何况,认可度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孔子成为圣哲,屈原成为文化名人…曾经被视为异端邪说的理论,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证实为真理;曾经默默无闻的人物,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展现出他们的光辉。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提出之初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成为天文学的基石。又如,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后世对其评价逐渐趋于客观,认识到其改革的进步性和历史意义。

由此可见,认可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共识和大众的认同,但它并非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不应盲目跟风,而是应独立思考,以动态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认可度。

认可度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4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