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渴求为品味
作者: 王欣怡孟子言:“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在饥饿、干渴之欲的驱使下,人们往往狼吞虎咽,只想满足即时的需求,停留在功利和实用的表层上,难以细细品味事物的深层乐趣、真正内涵、内在价值、审美意味。
究竟是急急渴求,匆匆吞咽,食不知味,味同嚼蜡,还是静下心来,慢下脚步来,细嚼慢咽,品味点滴细节,发现生活的真正美好和价值所在?这背后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渴求,犹如一团火焰,燃烧着人们过剩的物欲、膨胀的现实需求;而品味,则如一泓清泉,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和思想。
诚然,渴求之心,在一定情境中,可畅快地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久之,驱使我们不断地占有更多的物质,获得更高的成就、更大的满足感。例如,很多人疯狂抢购大牌商品,不管是否真正需要,无论款式自己喜欢与否,反正抢到手都是“牌子货”,这就是一种对奢侈品的渴求,可以说是对生活的一种激情吧。
然而,在竞速时代,当人们沉溺于渴求的旋涡中,往往会迷失自我,远离内心的平静。渴求带来的是短暂的快感和满足,却难以带来持久的幸福和满足感。他们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他们的眼前就像加了一块有色玻璃,只看得到他们还未得到的,而看不见自己已经拥有的,于是他们便只想一味索取,希望得到更多,而不会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已经获得了什么。所以,苏格拉底说出了这句话:“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是放弃欲望。”
相较之下,何谓“品”?细嚼,慢啜,静啖,三个“口”正好组成一个“品”。何谓“味”?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
品味需要耐心,深度体验,对自身欲望进行约束、控制,对事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只有当人们懂得用心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用心去感悟事物背后的内涵和价值,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抢购大牌服饰的消费者们,更应该学会品味其风格独特的设计、优良的材质,以及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双重元素的制作工艺。又如,当我们吃一道美食时,不仅要满足口腹之欲,更要品味其食材、做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清代诗人袁枚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食谱《随园食单》,让人找到了舌尖上的幸福感。杜甫一写到吃喝,总是将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管齐下,如“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其中的“滑”是触觉,“香”是嗅觉,“溜”又是视觉,令人乐在其中。是啊,菰米饭那么软,莼菜羹那么香……再如,诗歌也需要品,品其滋味、趣味、意味、韵味、情味,品出唐诗如荔枝般的甘芳盈颊,宋诗如橄榄般的回味隽永。
总之,庄子曰“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人如果深陷于强烈的欲望之中,就会失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而“大智知止”,有大智慧的人知道克制自己无尽的渴求之欲,去细细品味,收获长久而充实的乐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4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