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再出发
作者: 刘佳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及“民宿”一词——从2023年“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的业态培育,到2024年“推进规范发展、提升品质”的管理要求,再到2025年首提“民宿经济”的产业定位,政策表述的逐年深化,表明民宿产业已成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回溯我国民宿的发展历程,2010年前后,民宿这一业态开始萌芽,如点点星火般兴起;2014年左右,其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在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下持续迭代进化。但近两年,随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市场生态出现阶段性失衡,大量民宿陷入“拼价格”“拼装修”的同质化竞争泥沼。与此同时,文旅消费市场正发生深刻变化,新消费需求、消费群体不断涌现,使曾以“创新”取胜的民宿业态面临着产品迭代滞后、市场吸引力减弱等挑战,行业普遍遭遇入住率、客单价与营收额多重下行的压力。
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民宿能否突破同质化发展瓶颈,持续发挥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功能与价值?带着这一行业核心议题,《瞭望东方周刊》与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历时两个月的深度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行业传递出共识:民宿产业已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阶段,转向品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当前面临的发展压力恰恰凸显了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民宿行业需要在战略定位、价值重塑与模式创新上实现整体突破。
民宿再出发,需要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既为民宿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其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履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乡村民宿纳入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民宿+农业/非遗”等业态融合,并将“民宿管家”正式列为新职业。2023年,由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国家标准正式实施,通过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为现代服务业和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宿产业必须完成从“数量优先”到“质量为本”的发展模式转变。上述政策,均为民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和目标。
当前,民宿产业已开始主动求变,在旅游强国建设中获得强大动能,在乡村社区建设中明确功能定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挖掘发展机遇,探索着品质化发展路径。部分领先地区已探索出多元发展模式:以“民宿+”整合文化、自然与农业资源,对接城市消费需求,打造农文旅融合平台;通过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提升品质、协同业态,激活乡村经济;融入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开发特色产品,成为外国游客认知中国乡村的窗口。
历经十多年发展演进,民宿经济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既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枢纽,也是激活乡村产业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前沿。
“小民宿,大文章”,在乡村全面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民宿再出发,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