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校企联动,低空“添翼”
作者: 张静 陈烁4月25日,在广州举办的“产教共融·智启低空经济与大模型时代”高峰论坛上,顺丰科技产教融合负责人潘迪华表示,顺丰将以生产型快递服务中心为锚点,以产带教、以教促产,推动实现低空物流产教融合的落地。
2月,广州市将低空经济列为高质量发展核心议题,并提出“以教育链支撑产业链”的战略目标。《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相关措施全方位落地,“产教融合”被方案列为六大重点任务之一。
千年商都,高校聚集,作为产业和科创高地,广州拥有超过4000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核心企业65家,涵盖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等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的茁壮成长,催生了大量的低空人才需求。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等院校凭借自身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输出了一批掌握低空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以产教融合驱动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广州通过“高校研发-职教实训-企业应用”的链条,以产业需求倒逼教育创新,以技术突破激活场景落地,形成可复制的“广州模式”,为全国低空经济与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空中运输- 地面分拣- 末端配送”的全链条教学场景:天空中, 无人机在学校两个校区之间频繁穿梭;地面上, 智能分拣系统精准地对货物进行分类和处理;而受训后的服务机器人则负责末端配送工作,忙碌在学校各个角落。
全链条教学场景
低空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而专业人才则是推动其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业内人士认为,培育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需从实际场景出发,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精心设置新专业、微专业及辅修专业,让教学内容紧贴行业脉搏。
作为华南地区第一家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公办院校,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于2016年启动了无人机专业,该专业在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专业。
本刊记者在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无人机展厅看到,展柜中陈列着学院与行业部门共同编写的相关职业技能标准及配套教材,学生的毕业作品覆盖农林、物流、城市治理等多元场景,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在学校实训基地诞生的。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副院长张昆晓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低空经济蓬勃兴起的浪潮中,学院联合京东、顺丰等龙头企业建立低空物流实训基地,为行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了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与共同进步。
2021年,学院与京东合作建立智慧物流产教融合基地。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京东为学院提供了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派遣技术和管理专家到学院授课;学院则根据京东的实际业务需求,定制了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知识。
走进京东智慧物流实训基地,本刊记者看到1:1还原的京东仓库管理系统正在实时运行。基地配备了自动化分拣系统、智能仓储设备、运输管理系统等,校企双方采用“项目制”教学方式,将京东物流实际业务场景引入课堂。在划分清晰的货架区、分拣区、出库区,学生们身穿工服、头戴安全帽,模拟“最后一公里”等配送场景,认真处理每一张订单。“全流程沉浸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未毕业便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
另一边,顺丰低空物流运营中心正在校园内紧张施工,无人机起降点与智能分拣中心已初具雏形。
据张昆晓介绍,学院整合无人机应用技术、智慧物流、服务机器人三大专业,与顺丰携手开发了一系列创新教学项目和课程体系。按照规划,顺丰低空物流运营中心将走出实验室,打破校园空间限制,形成“空中运输-地面分拣-末端配送”的全链条教学场景:天空中,无人机在学校两个校区之间频繁穿梭;地面上,智能分拣系统精准地对货物进行分类和处理;而受训后的服务机器人则负责末端配送工作,忙碌在学校各个角落。
“空域管制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涉及飞行安全、空域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顺丰集团凭借其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丰富资源,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校企合作项目争取合法合规的空域使用权。”张昆晓介绍。
“学院未来会将顺丰低空物流运营中心打造成创新示范基地,吸引更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关注、参与进来,为推动低空物流的快速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张昆晓说。
“赛场是明天的生产线”
3月底,由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主办的“无人机系统国际邀请赛”在广州白云校区落下帷幕。来自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印尼及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8支战队,经过激烈角逐,以精湛技艺展现了无人机技术的创新边界。
作为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拟新增赛项——“无人机系统”赛项的全球首场预演,本次比赛以“无人机系统”赛项技术标准为引领,设置了无人机组装和手动飞行测试、无人机诊断和维修、无人机应急搜救航拍和无人机模拟飞行等高难度竞赛模块。
据张昆晓介绍,世赛新增赛项的设置更好地体现了技术发展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他认为,低空经济要大发展,不仅需要更多无人机飞手,还需要更多修理、维护和系统编程的技术技能人员。
“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班的学员,我在班上参与了工业级无人机的硬件组装、飞控系统调试,学习了标准化生产流程。广州慧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导师引入AI飞控、5G网联无人机等新技术,给我们展示了很多低空经济在城市管理、物流配送等领域的落地案例,让我们接触到企业最前沿的新科技和场景。参赛过程中,国外工程师还分享了世赛‘无人机系统’赛项的技术文件,帮助我们理解全球行业标准,拓展国际视野。” “无人机系统国际邀请赛”的一名参赛学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赛场是明天的生产线”为核心理念,通过多元化路径推动竞赛成果转化,形成了“以赛促创”的产教融合机制。
除了主办“无人机系统国际邀请赛”,学校还与加拿大公司Studica共建了“SHGE国际研究中心”,将竞赛成果转化为国际教学标准。据悉,该标准目前已被20余个国家和地区采纳。
通过“竞赛-孵化-创业”路径,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积极引导优秀项目对接产业需求。如今,学院联合广州慧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敏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将竞赛技术(如无人机编队巡检、物流模块)直接应用于生产线,相关产品已投入市场测试。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还与北航等高校开展合作,共建“世赛+学制技师班”模式——技师学院学生负责结构制造,高校团队开发智能模块,形成互补创新。同时,学院也向校内和高校团队开放无人机训练场、自主飞行控制中心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编队巡检等真实场景测试支持。
“我校这些机制涵盖国际资源对接、校企深度协同、跨层级人才共育三大维度,实现了技术研发、标准输出、创业孵化的闭环生态。”张昆晓说。
数据显示,我国无人机行业人才缺口超百万,世赛新赛项的设立为职教改革指明方向。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院长吴洪东表示,学院已组建专项教研团队,将世赛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并计划联合其他院校共建产学研平台。学院将以世赛为支点,持续深化“以赛促教、以赛促产”模式,为低空经济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
低空经济研究院署理院长杨柳青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单一领域的技术突破难以支撑复杂场景落地,“我们要求每个种子项目必须整合至少三个学科,从立项阶段就植入系统性思维”。
“创新孵化器”
实验室里完成0到1,迅速落地市场,实现1到100——在科研一线与产业前沿之间建起无缝衔接的桥梁,这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低空经济研究院探索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在谈及产教融合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学校创新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将企业需求直接嵌入科研链条,同时通过“探索者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探索者计划”向本科生开放申请,入选者自主选择课题,每月可获得2000元科研基金。学校还为“探索者”们配备跨学科导师,培养他们成为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视野的高端人才。
倪明选认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是典型的交叉学科领域,目前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而跨界融合正是高校的长处。支持低空经济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创新孵化器”作用。
“我们把支持低空领域创新当作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实验来推进。学校从各方面支持打破边界。比如港科大(广州)教授的办公室是打散的,办公室随机分配,学校物理空间设计就突出融合互通。”倪明选说。
2024年,港科大(广州)启动低空经济研究院,以“种子项目”为抓手,构建起“学科交叉打通技术壁垒、校企协同加速成果转化、标准输出引领行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
低空经济研究院署理院长杨柳青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单一领域的技术突破难以支撑复杂场景落地,“我们要求每个种子项目都必须涉及多个学科,从立项阶段就植入系统性思维”。
杨柳青介绍,在第一期种子项目中,学校支持了25支跨学科团队,涵盖材料科学、智能交通、通信网络、政策研究等方向。
聚焦“无人机与多地形异构机器人的多智能体协同配送系统”和“低空航空系统的可持续性与经济影响”的两个团队颇具代表性,他们各由10名或更多跨学科教师组成,涵盖交通、能源、机器人、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问题导向”的科研模式,倒逼学生和教师跳出舒适区,成为既懂技术又通产业的“系统工程师”。
在读博士生陈兴威是参与港科大(广州)低空经济研究院第一期种子项目的成员,目前专注于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装置的研究。
“发展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催化剂、膜电极、电堆结构设计等多维度的技术创新与优化。我不仅要钻研电化学与材料科学,更要主动去理解和整合先进制造、智能控制、通信传感乃至空域法规等多学科知识。这种围绕真实、复杂问题(如提升氢动力无人机续航与可靠性)进行跨学科整合的学习模式,极大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提升了系统性分析和解决交叉领域复杂难题的关键能力。”陈兴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深刻认识到,唯有将自身核心技术优势与产业界成熟的工程能力、平台经验和制造体系相结合,才能将蓝图转化为现实。”陈兴威说,“低空经济研究院充分发挥了跨学科合作的优势,为研究者们提供了能将理论知识快速应用于实际场景并获得即时反馈的平台。学校和产业界提供的平台支撑和工程化赋能,使我们得以攻克那些单一研发团队难以逾越的系统集成壁垒,显著加速了产品研发的进程,帮助我们最终成功打造出具备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氢燃料电池的无人机。”
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学校和企业以开放式的知识共享、深度的技术共研、一体化的方案设计与优化形成了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
“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在我看来,打造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是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研成果从上游到下游的全方位转化。创新区需要一个主题来牵引,低空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倪明选说,“培育低空经济高端人才,并不只为了解决产业界现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往前看,我们的目标是助力中国在低空经济全球赛道上占据先发优势。”
(作者系《瞭望东方周刊》低空经济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