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资讯
好消息
2型糖尿病新免疫疗法开发有望
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内脏脂肪产生的白细胞介素-7支持调节性T细胞生存,并最终抑制2型糖尿病发病。这一机制的发现有望为开发2 型糖尿病新免疫疗法提供思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存在于内脏脂肪的免疫细胞调节性T细胞能够防止脂肪组织内的炎症发生,进而抑制2 型糖尿病发病。(新华社)

降压治疗可降低痴呆发生风险
目前针对痴呆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只能通过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来预防痴呆发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将33995 名高血压患者纳入降压预防痴呆的整群随机对照研究,干预组采用以130/80毫米汞柱为目标的强化降压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经过48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全因痴呆发生风险降低15%,认知障碍发生风险降低16%。(新华社)
说话流利者更可能长寿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柏林老龄化研究数据库,对其中516名老年人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后提出,语言流利程度可以作为评价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的标准,因为它能反映多方面的认知能力,包括长期记忆、词汇量、反应速度及视觉记忆等,但其关联机制目前尚无确切解释。(《生命时报》)
乳腺癌细胞“休眠”机制被发现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领衔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乳腺癌细胞为何能在人体内“休眠”多年,且在特定条件下“苏醒”并扩散。研究团队发现,乳腺癌细胞的“休眠”过程与乳腺细胞从胚胎发育阶段向成熟上皮阶段转变的过程极为相似。通过模拟上皮细胞自然成熟的过程,研究人员使三阴性乳腺癌(最具侵袭性的一类乳腺癌)细胞的OVOL1蛋白或OVOL2蛋白过度表达,从而诱导这些癌细胞进入“休眠”状态。(《人民日报》)
坏消息
高脂肪饮食可致癌症转移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在高脂肪饮食导致肥胖的小鼠中,通过血液传播的癌细胞会被血小板包围,这些血小板在癌细胞扩散时起到类似盔甲的作用,能够阻碍免疫系统的攻击。此外,高脂肪饮食小鼠体内的肿瘤细胞更容易在其他器官“筑巢”,从而导致原发性肿瘤转移。研究表明,食用过多脂肪而肥胖的小鼠体内发生了有利于这种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变化,尤其是在肺部。(《科技日报》)
青少年用社交媒体越多越“伤神”
一项针对超过3000 名英国青少年(11 ~19岁)的研究发现,其中16% 的人被诊断出至少一种精神异常症状,有精神异常症状的青少年比没有精神异常症状的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更长。研究人员介绍,使用社交媒体在青少年中很普遍,93% 的英国12 ~ 17 岁青少年拥有至少一个社交媒体账号,与此同时,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况也在恶化。理解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差异,或有助于设计出适当的临床干预方案。(中新网)

孤独感和独居可能引发房颤
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孤独感和独居可能是房颤及其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中选取418656 名无房颤和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构建孤独量表和社会隔离量表。分析结果显示,孤独量表和社会隔离量表得分越高,房颤发病风险和不良预后风险越高。(《中国循环杂志》)
空气污染可损害老年人脑健康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严重的空气污染,可能会损害老年人的大脑健康,尤其是在语言能力方面。研究人员分析了2018年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认知评估中的1127名65岁及以上参与者的数据,并回顾了2008年至2017年的空气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居住在二氧化氮和PM2.5水平较高地区的参与者,在认知测试中的表现比居住在污染处于平均水平地区的人群差。(《环球时报》)
新发现
到18岁脑发育成熟?未必如此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联合全球100余家机构,构建了覆盖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大脑功能网络参考图谱,有望用于全年龄段脑健康数字化评估。研究人员发现,全脑功能连接强度平均在38岁到达峰值,长程连接持续优化至50岁左右,揭示出到中年期大脑仍具有较强的神经网络可塑性,颠覆了“到18岁脑发育成熟”的传统认知。
(《人民日报》)

中年发福现象有了细胞学解释
美国希望之城国际医疗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的一项临床前研究发现,衰老会使脂肪祖细胞分化扩张潜能释放,老年脂肪祖细胞能独立生成新脂肪细胞,且衰老会使其转化为定型前脂肪细胞,从而导致中年人腹部脂肪堆积。该研究从细胞学角度揭示了年龄相关性腹部脂肪堆积的“元凶”,为解释中年发福现象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成果颠覆了人们对脂肪细胞形成的传统认知。(新华网)
压力引发抑郁的神经机制被揭示
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从分子、细胞和神经环路水平揭示了压力积累引发抑郁情绪的机制,有望为压力管理、抑郁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研究团队发现,大脑中有一个“压力电台”,大脑的应激并不会在压力解除时立刻停止,压力应激会频繁激活“压力电台”,使其不堪重负,最终引发动物的抑郁行为。(新华网)
部分人的遗传特征可长期控制HIV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一部分人携带某些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相关的遗传特征,可长期控制体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将为开发新型免疫治疗带来可能。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是实现HIV感染持续缓解的关键一步。当提供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项目行不通时,迫切需要新疗法让HIV感染者过上正常生活。
(北京日报客户端)
专家说
说法:喝咖啡要注意饮用量。
解析: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均衡饮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促进骨骼健康。适量饮用咖啡并不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但摄入过量的咖啡因会增加患病风险。对于健康成年人,每天咖啡因的摄入量不应超过400毫克,相当于3~ 5杯咖啡。除了控制咖啡饮用量,也要注意避免过量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医师 陈海翎)
说法:运动并非多多益善。
解析:运动过量是有害的,如果运动中出现心慌、心悸、大汗淋漓、肌肉疲劳等症状,说明运动量已较大,要停止或者减少运动。大家要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适当调整运动强度,适度运动才是科学的。普通健康人可以坚持每周3 ~ 5 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骑车等,或者1~2小时的高强度运动和2 次力量训练。运动贵在适度,不要盲目追求运动量,留出时间休息和恢复,才能让锻炼可持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 王健全)
说法:挖鼻孔会影响健康。解析:挖鼻孔不仅会损伤鼻黏膜,还可能将致病菌带入鼻腔。用手指挖鼻孔的时候,手指上的细菌会进入鼻腔,非常容易引起鼻部感染。反复掏挖鼻孔,容易造成鼻黏膜干燥、破损,增加过敏发生风险。错误的擤鼻涕方式也会导致鼻黏膜损伤,过度用力吸鼻子还可能引发鼻黏膜急性或慢性炎症,甚至导致鼻出血。正确做法是单侧交替擤鼻涕,也就是按住一侧鼻孔,另一侧缓慢呼气排出分泌物,两侧交替进行,让鼻涕自然流出。(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钟诚)
说法:运动无法预防血栓。
解析:静脉血流淤滞、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只要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或两个要素,即便是运动员,也可能会发生深静脉血栓。一方面,运动员在长期剧烈运动下,可能发生摔伤、扭伤或拉伤,一旦造成静脉血管壁损伤,血管会立即启动凝血瀑布反应,反应过激便会产生血栓。另一方面,运动员大量运动后,出汗过多且无法及时补水,会导致血液浓缩甚至进入高凝状态,从而加大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建议大家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运动过程中适量补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张韬)
供稿:慕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