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胖到大,问题出在哪

作者: 吴蔚 傅君芬

从小胖到大,问题出在哪0

肥胖症是以体内脂肪聚积过多为主要症状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儿童时期的肥胖,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已达19%,且呈低龄化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增加到近1/3。

去年暑假期间,一对体形肥胖的夫妻领着他们的孩子小明走进了我们的诊室。据了解,小明从小体重偏大,身高140厘米,体重66千克,整个人又胖又黑,肚子上有三层“游泳圈”。他平时不爱运动,爱吃油炸食物、肉类和饮料,不爱吃蔬菜。门诊检查发现,小明的代谢出现问题,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等。

“小胖墩”的共性

门诊中,小明的情况并非个例,前来就诊的“小胖墩”,往往具有以下的特征。

◆外形特征

——脂肪与代谢的“信号灯”

肥胖儿童全身脂肪堆积明显,四肢、乳房、腹部及臀部均可见堆积的脂肪;颈部、腋下皮肤发黑、粗糙;胸部、腹部、臀部、腿上出现白色及紫色膨胀纹;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有颜面部痤疮,男孩还可能合并乳房发育。

◆生活习惯

——饮食与运动“双重失控”

肥胖儿童通常都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喜食超加工食物,较少摄入粗粮和蔬菜,摄入过多含糖饮料及水果,用零食代替正餐等。此外,他们还存在久坐不动、运动量少、日均电子屏幕使用时间长、睡眠不足等问题。

◆家庭环境

——肥胖的“代际传递”

肥胖儿童身边,往往存在父母双方或单方超重肥胖的情况。父母缺乏运动意识,家庭缺少运动氛围,难以培养孩子主动运动的习惯。家庭存在喂养误区,比如认为“能吃是福”“奖励孩子吃炸鸡、薯条”等,通过追喂、强迫进食及错误奖励机制等,导致孩子从小胖到大。

◆体质特征

——背后的“连环危机”

儿童肥胖症可能合并诸多疾病,如神经系统出现卒中,循环系统出现高血压,消化系统出现脂肪肝、胆结石,内分泌系统出现性早熟,骨骼系统出现关节疼痛、行动迟缓和活动受限等。

除了身体上的损害,儿童肥胖症带来的心理创伤也不容忽视。肥胖儿童通常会出现焦虑、抑郁、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肥胖症的致病因素

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儿童肥胖症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环境、自身饮食和身体活动、遗传、内分泌代谢疾病及药物等。

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习俗、家庭等层面导致的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致肥胖环境”,包括食物选择环境、身体活动环境、父母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等。

自身饮食和身体活动包括生命早期的营养因素,如母亲孕前、孕期体重和营养状况,婴儿的喂养情况,儿童期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较少的身体活动等。

肥胖症通常由多基因背景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发生的年龄越小、越严重,它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就越大。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症、性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可能会引起肥胖症。

服用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也可能会引起儿童体重增加。

儿童肥胖症影响孩子一生,我们需要尽早帮助孩子科学控制体重,避免孩子越来越胖。

“三餐一床”护胰岛

门诊中,一个9岁男孩通过节食,在2个月内瘦了10千克,但身高却不长了。随后,饮食控制未能坚持,他的体重快速反弹了15千克;一个11岁女孩通过高强度运动,一周减重3千克,但她很快出现了膝关节损伤和疼痛。

这些真实案例提醒大家,“一口气瘦下来”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儿童肥胖症患者,不能采取饥饿、物理疗法及短期快速减重的方法。科学减重的关键在于日常的健康体重管理,长期坚持、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好效果。

建议肥胖儿童通过“三餐一床”护胰岛的方案来健康减重。具体做法是:控制膳食摄入总量,吃饭只吃八分饱;每日三餐定时定量,均衡饮食,注意荤素兼顾、粗细搭配,特别要注意减少饮料等的摄入量;认真睡觉,睡足睡饱,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晚饭后到睡前,除了喝水,不吃任何东西,包括各种零食、乳制品、饮料和水果,不增加胰岛负担。此外,重视体育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可选择长跑、游泳、跳绳等,每次运动持续20~30分钟,运动强度循序渐进。

家长要定期监测儿童的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分析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鼓励孩子做到均衡饮食, 养成能够长期坚持的健康行为习惯,逐步达到健康体重。必要时, 家长可以带孩子就医。

“放纵孩子”不是爱,“让孩子躺平”不是疼。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努力,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帮孩子“减负”。

从小胖到大,问题出在哪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