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是“咸宁”

作者: 李鹏翔 张阳 潘志伟

吾心安处是“咸宁”0
标题

有这样一个城市,地名出自《周易》,又出自《尚书》,它就是咸宁。

《周易》云“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尚书》言“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咸宁,寄托着普天之下皆安宁的美好祝愿。

安宁不是易事。若拆开宁的繁体字“寧”看,从上到下分别代指房屋、心灵、器皿和人口。与之相应,如今的湖北省咸宁市,这座以宁为名之地,历经风云洗礼,城市宜居、精神富足、产业兴盛、人丁兴旺,四方皆宁。置身江畔山间,风物流转,可谓吾心安处是“咸宁”。

风流人物复辈出,硝烟散去寻“安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来到湖北省咸宁市长江边的赤壁古战场,江水滔滔,岸边的摩崖石刻“赤壁”两个大字映入眼帘。

赤壁古战场位于赤壁市赤壁镇的长江边。赤壁原名蒲圻县,清代《蒲圻县志》载:“沙羡境内有蒲圻湖,以湖产蒲草故名。”1998年,蒲圻更名为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鲁肃等风流人物在这片战场上交锋,留下了“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一个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故事。

近代史上,咸宁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咸宁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是武装斗争的红色沃土,流传着一个个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故事,既走出了何功伟、钱亦石、钱瑛等许多革命先辈,同时也是罗荣桓、彭德怀、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

1941年,时任鄂西特委书记的何功伟被捕,在前往刑场的100余级石板路上,敌人放言只要回头就不杀他,但他义无反顾,拖着沉重的脚镣,高唱《国际歌》,走到最后一级台阶上慷慨就义,时年26岁。

何功伟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儿献身真理,早具决心,除慷慨就死外,绝无他途可循,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成仁取义,此正其时。”

烽火硝烟千年,今日终歇。拜风台、凤雏庵、赤壁碑廊等一系列景点,游人如织,一片安宁祥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咸宁,无数历史风流人物的涌现,只为追求一方安宁。

“千桥之乡”通世界,生活富足奔“长宁”

咸宁地处水陆冲要之地,水资源丰富,众多通江的河流湖泊,把山区、丘陵、盆地、平原联系了起来,为古代咸宁人提供了舟楫之利,也孕育了众多桥梁。

咸宁素有“千桥之乡”的美誉,现存百年以上古桥500多座。拱桥、廊桥、平桥形态各异,木桥、石桥、竹桥千姿百态,堪称鲜活的桥梁博物馆。

吾心安处是“咸宁”1
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

2019年以前,拥有128公里长江岸线的咸宁,境内没有一座长江大桥。如今,咸宁境内嘉鱼和赤壁两座长江大桥通车,逐步建成“融入大武汉、连接鄂湘赣”区域交通物流节点。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科研人员正在实验室操作仪器设备,记录实验数据。研发、引资、引才在武汉,生产、投资、用才在咸宁。咸宁北靠武汉,在武汉设立离岸科创园是咸宁借智借力的重要举措。

在咸宁火车站货场,随着汽笛鸣响,咸宁到欧洲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跨过亚欧大陆桥,奔向万里之遥的莫斯科。

古桥与新桥,水路与陆路,万里茶道与中欧班列,古今交错,咸宁对外相连相通,产业兴旺,人丁兴旺……

香城泉都好生态,公园城市觅“康宁”

“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若是在金秋时节,走在咸宁的大街小巷上,几乎到处都是桂花飘香。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桂花之乡”。咸宁全市有桂花树约3373万株,品种94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桂花树有2558株,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

闻桂花香,品桂花美酒,喝桂花茶,吃桂花糕,抹桂花精油……如今咸宁已有百款桂花产品投入市场,桂花产业已经发展成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的大产业。

除香城外,咸宁还有一个泉都的称号。这里是“中国温泉之城”,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日均出水量可达万吨,县县有温泉,仅在主城区及周边就集中了“一城十二泉”。

生态是咸宁最大的城市底色。这里地处长江南岸和幕阜山脉北麓之间,水域占比10.1%,森林覆盖率50.7%,城区绿化覆盖率41.4%,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位居湖北省前列。

优势的中药材产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态禀赋,让咸宁围绕“医、药、养、健、游、护”六方面的大健康产业得以稳步发展:

咸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建设,预计2026年投入运营后可辐射周边3省千万人口;30余种中药材、23家龙头加工企业,中医药产业步伐加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森林养生,独具特色的全国知名文旅康养目的地正在建设;拥有“江南第一高山滑雪场”美誉的九宫山滑雪场,体育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温泉游、冰雪游、康养游、避暑游,旅游和养生更好结合;计划培养10万名持有等级证书的护理人才,打响“咸宁护理”品牌……

环境在更新、颜值在提升、气质在变化,咸宁变得更加宜居、更有韧性、更加康宁。

千年文化有气韵,动静相宜栖“心宁”

咸宁文化绵延千年,古老繁盛。

地处江汉平原和幕阜山脉的交接地带,咸宁一直是交通要道和荆楚吴越文化融合之地,赤壁战火风云际会,蕴含“诗与远方”的“静”。

赤壁古战场是众多诗人抒发胸臆的地方。李白想象着当年战火纷飞,写下“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杜甫南下经过赤壁时,留下“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杜牧行于此,看到一根折断的戟,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吾心安处是“咸宁”2
咸宁城市俯瞰图。刘震/新华社

“诗与远方”的“静”中,又蕴含着与时俱进的“动”。

东西有长江航道,南北有驿路贯穿,咸宁处于承东启西、转南接北的位置,有太多的人物穿梭其中。各种思想文化习俗相互交融,培育出咸宁人尚变趋时、容异出新的精神品格。

嘉鱼县城东南10公里左右的官桥镇,有一个被誉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的“湖北第一组”——官桥村第八村民小组。

这里的村民早早住上了“别墅”,曾经的荒僻乡村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武汉首义学院、武汉东湖学院两所大学建起新校区……这个中国最小的农村基层单元,引来了上百个中外代表团的参观访问。

咸宁从理想之宁不断迈向现实之宁,栖息其中的人,在安宁、长宁、康宁的追求中,自得“心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