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沧桑:为一条河“创造”一个国家

作者: 赵凯 席玥 陈昊佺

巴拿马运河沧桑:为一条河“创造”一个国家0
标题

巴拿马位于中美洲地峡最狭窄处,面积7.55万平方公里。该国中部的巴拿马运河是联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运咽喉”。

通航100多年来,这条“黄金水道”在为世界贸易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承载了巴拿马的屈辱血泪,记录了巴拿马人不畏强权的抗争,见证着这个国家历经苦难后的新生。

巴拿马的屈辱血泪

16世纪初,巴拿马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殖民者将从南美洲掠夺来的金银通过太平洋运到这里,再由奴隶和骡马经巴拿马地峡运往大西洋沿岸,装船送往欧洲。为了更加高效地联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西班牙人曾考虑在此开凿运河,但由于施工能力有限而放弃。

1821年,巴拿马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成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部分,但依然没有逃脱列强的觊觎。1823年,美国提出旨在独霸美洲大陆的“门罗主义”,通过武力干涉吞并拉美国家领土,其中包括原属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此后,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此拉开“淘金热”序幕。由于横穿北美大陆的陆路旅途漫长而危险,大量来自美国东部的淘金者从海上南下,穿过巴拿马地峡,再乘船北上前往加利福尼亚。在此过程中,美国开始对在这一地峡修建运河产生兴趣。

19世纪末,美西战争的胜利让美国实际上控制了加勒比海,进而从战略层面更加迫切地想要建造和控制这条地峡运河。

1903年1月,美国与哥伦比亚签订《海约翰—埃尔兰条约》,规定哥伦比亚将地峡中一条6英里(约合9.7公里)宽的地带交给美国,用以修建运河,期限为100年。同年8月,哥伦比亚议会以有损国家主权为由拒绝批准该条约。

恼羞成怒的美国决定加大对巴拿马分离主义者的支持,让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去,成为一个便于美国操控的国家。

1903年11月3日,美军在巴拿马登陆,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宣布独立后仅15天,巴拿马就在美国逼迫下签订不平等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以一次性支付1000万美元、9年后每年再付租金25万美元的“代价”,取得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及运河区的权利。该条约还规定,美国保证并维持巴拿马独立,同时有权干预巴拿马内政。

不属于巴拿马人的巴拿马领土

1904年,巴拿马运河动工开凿。经过10年建设,这条全长81.3公里的运河正式通航,美国成为最大受益者:运河将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缩短了至少1.48万公里,成为美国对外贸易、运输军事人员和物资的重要通道。

这条运河把巴拿马拦腰截成两半:从运河中线向两侧延伸16.09公里的地带为美国占领的运河区,总面积达1432平方公里。运河区内由美国政府任命总督,升美国国旗,实行美国法律,驻扎美国军队,是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

为便于管控,美国在运河动工之初就开始强制运河区内的原住民外迁。据统计,1913年至1916年间,运河区内许多城镇被拆除,约4万原住民被迫离开家园。

距离巴拿马城约30分钟车程的甘博阿镇,正是当年运河区内标准的美式小镇。这里早已荒废,但保留下来的教堂、高尔夫球场以及一栋栋别墅还是展露出曾经的繁华。不过,这样的生活只属于美国白人。

巴拿马运河沧桑:为一条河“创造”一个国家1
巴拿马运河百年大桥

据记载,当年小镇的居住区按照居民国籍和种族严格划分,来自加勒比国家的非美国籍黑人、美国籍非白人与美国籍白人分别住在不同区域,生活待遇完全不同。

对于运河区以外的巴拿马人来说,这片充斥着“美式优越感”的地方遥不可及,除非有运河区内居民的邀请,否则那里众多的游泳池、网球场、电影院、餐馆都不对巴拿马人开放。

美国人在巴拿马不只是为了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将这里变为其控制“拉美后院”的前沿基地。1911年,美国以“保卫运河”为名在运河区修建军事设施。1915年,美国在运河区设立司令部,1941年改为加勒比防务司令部,后扩建为南方司令部,下辖14个军事基地,驻有上万名美军士兵。

在美国策动和干预下,从1903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巴拿马政局动荡,总统更换频繁。美国还多次利用在运河区的军事力量,对巴拿马及其他拉美国家进行直接武装干涉和侵略,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动荡。

“美国否决了巴拿马,但全世界否决了美国”

“不做美国殖民地,运河是我们的,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不属于任何别的国家。这就是英勇的巴拿马人民的心声。”20世纪中后期,巴拿马流行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巴拿马人民借这首歌唱出对独立自主的渴望。

20世纪上半叶,巴拿马曾多次同美国就修改不平等的运河条约进行谈判。1956年,埃及从英国和法国手中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实现了运河国有化,这极大鼓舞了巴拿马人民。此后几年,巴拿马多次爆发反美抗议活动。

1964年1月9日,专属美国白人侨民的巴尔博亚高中连续两天升旗时只悬挂美国国旗,这违背了运河区内公共场所升旗时须同时升两国国旗的规定。为表达抗议,上百名巴拿马学生护送着巴拿马国旗,在运河区军警注视下进入这所高中,要求在巴拿马的土地上升起巴拿马国旗。随着冲突升级,运河区附近聚满了愤怒的巴拿马人,此时,美军突然向这些民众开枪,最终导致20余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美国的暴行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也让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和运河区主权的决心愈发坚定。巴拿马政府同美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向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提出控告。

1972年底,联合国顶住美国的压力,于1973年3月在巴拿马城召开安理会会议。此次会议就巴拿马运河问题的一份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该草案主张废除1903年关于地峡运河的条约及其修正条款,支持达成一项公平公正的新条约,尊重巴拿马对其全部领土的有效主权。13个安理会成员国投票赞成,英国弃权,但由于美国行使否决权,决议草案没有通过。

“美国否决了巴拿马,但全世界否决了美国。”时任巴拿马外交部长胡安·安东尼奥·塔克的话掷地有声。

最终,经过多轮谈判,美巴两国于1977年签署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新条约于1979年正式生效,规定自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马将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美军届时将全部撤出。

“美国不愿看到独立、自主的巴拿马人民”

虽然签署了新条约,美国却不愿就此放弃对运河的掌控。1978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在批准该条约时加入一项补充条款,规定美国在2000年后有权在巴拿马运河区驻扎军队,并可以为“保卫运河中立”而使用军事力量。这遭到巴拿马人民强烈反对。

20世纪80年代初,巴拿马国防军司令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成为这个国家的掌权者。他在运河问题上态度强硬,要求美方执行新条约的各项规定,恢复巴拿马在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因此惹恼了美国。在多次尝试煽动巴拿马反对派推翻诺列加政府未果后,美国干脆直接动手,于1989年12月20日派兵入侵巴拿马。

这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持续了十余天,数万名美军士兵入侵巴拿马,诺列加政府被推翻,诺列加本人也被抓捕。诺列加说,“那场入侵全是因为美国拒绝接受即将丧失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事实,美国不愿意看到独立、自主的巴拿马人民”。

1999年12月14日,美国向巴拿马移交运河的仪式在米拉弗洛雷斯船闸举行。“运河是你们的了。”作为美国政府代表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对时任巴拿马总统米蕾娅·莫斯科索说。

同年12月31日,一面巴拿马国旗在运河管理局楼前冉冉升起,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对运河的主权。莫斯科索在升旗仪式上表示,巴拿马几代人为之不懈斗争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