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糟糕朋友”要不要清理
作者: 游识猷始于2010年的网络节日——“国际友尽日”,创始人是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坎摩尔。他说:“一个人怎么可能在Facebook(脸书)上有几百上千个‘朋友’呢?发条信息说‘我这周末搬家,求帮手’,那些回复‘我来帮忙’的才是你的朋友,别的统统不是。”
随后,他建议将每年11月17日定为“国际友尽日”。在这个网络节日里,为了捍卫真正友谊的神圣性,人们应当清理自己的朋友名单,将那些“看见就碍眼,不想再交谈”的人从朋友名单中移除。
收到好友申请时,我们常因顾及情面而大多予以通过,即便与对方仅是在某个社交场合邂逅,此后再没聊过哪怕一句话的“熟人”。跟这些朋友“断舍离”之后,你立刻就会拥有一个更清爽的社交圈。与其每日被这些人发出的信息刷屏,不如仅留存寥寥几位“真朋友”,使你的信息流变得简单。
离开那些你想“友尽”的人,还有助于降低日常的痛苦水平。我们的大脑会不断注意社交线索,就像它不断注意各种因肉体受伤带来的疼痛。而任何不友善不公平的行为,在大脑中激起的反应,和疼痛激起的反应几无二致。“冷暴力”这个词,其实相当科学。
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者管那些会伤害我们的“糟糕朋友”叫“frenemy”,这是个由friend(朋友)和enemy(敌人)组成的合成词。他们曾经测量过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血压,结果是:跟积极友爱的好朋友在一起时血压最低;跟“天敌”,比如讨厌的老板在一起时血压升高,但血压的最高峰出现在跟那些“亦友亦敌”的frenemy相处时。
大脑之所以如此运作,是因为对于人类而言,社会交往如同食物、饮水以及安全的居所般至关重要。
疼痛能帮你远离危险,社交中的危险信号能帮你及时处理人际危机。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资源更丰富、流动更容易的时代。你不需要一辈子停留在出生时的“部落”中。依靠努力,很大概率你能远离一些时刻对外辐射“负能量”的同伴。
不过,当你自身的幸福取决于“多个朋友多条路”时,以上的所有分析就全部作废。如果你是个在朋友圈里发刷屏广告的业务员,又或者作为一个“成大事者”,你就会深信“亲近你的朋友,更要亲近你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