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辆自行车的“较量”
作者: 马海霞20世纪70年代,我们村的大福叔,买了村里第一辆自行车。大福叔稀罕得不得了,每天将自行车推到胡同口擦三次。
四爷爷家的堂叔想试骑一下自行车,大福叔舍不得,支支吾吾地说:“新车,你不会骑,我怕摔着你。”
这天,春盛娘生病了,堂叔撺掇春盛叔去借大福叔的自行车,春盛叔去了大福叔家,说了想借车去医院看病的事,大福叔还是那句话:“你不会骑。”说完还加了一句:“我刚学会骑,但不敢载人。”
没想到,堂叔站出来说:“我敢载着人骑。”还没等大福叔反应过来,堂叔丢下一句“看病要紧”,推着自行车就跑了。
下午,堂叔去还车时,大福叔心疼得围着车转了三圈,各种“望闻问切”。那次之后,大福叔长了心眼,只要有人借车,他便说车胎扎了。
堂叔看不惯大福叔的抠门样,趁四爷爷不在家,偷着把家里给他准备结婚打家具的木头卖了,买了一辆自行车。
车子推回家后,四爷爷气得到处找鞭子,想抽堂叔一顿,幸亏一家人拉着,堂叔才躲过一劫。
并且,堂叔故意和大福叔唱反调,称他的自行车谁都能借。半年时间,自行车就被孩子们摔打得快散了架,除了铃铛不响,哪哪都响。
堂叔被迫自学成才,补胎、换个小零件的活儿他都能应付得了。那年冬天,刘木匠娶儿媳,想借堂叔的自行车接新媳妇,但又嫌堂叔的自行车太破。刘木匠只好用红纸将自行车“包装”了一番,迎亲那天用“红”自行车将新媳妇娶进了家门。以后谁家娶儿媳,堂叔便用红纸“打扮”一下自行车,送车上门。
堂叔的自行车骑了两年后,已经破得像经历了十年风雨,而大福叔的自行车还锃光瓦亮。
这年秋天,有人给大福叔介绍了个对象,女方没看上大福叔,介绍人又将姑娘介绍给堂叔,四爷爷说:“大福家那么有钱,人家都没看上,咱家连个板凳都没有……”
相亲那天,堂叔推着他的破自行车就去了,没想到,一见面姑娘便相中了堂叔。姑娘成了我婶子后,说了实话——那天,她一看堂叔的自行车比大福叔的破,断定堂叔的自行车比大福叔买得早,家里肯定比大福叔家有钱,万万没想到,这一辆破自行车实际是堂叔的全部家当。
自行车不仅给堂叔带来了好姻缘,还给堂叔带来了好人缘。那一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堂叔高票当选,进了村委会,他那辆破自行车也“充公”了,直接扔进了村委会的小院,只要乡亲们想骑,直接推着走就行。
大福叔买了我们村第一辆自行车,但堂叔贡献了我们村第一辆“共享单车”,村里的老少爷们多是骑着这辆“共享单车”学会了在两轮上飞奔。
后来,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也走进了寻常家庭,堂叔的那辆自行车终于结束了“共享”使命,变成了堂叔“专用车”。它虽然锈迹斑斑,堂叔却始终舍不得换。堂叔说,他还得靠它“低调”下去,活成一个村干部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