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独白中的“道德寓言”(点评)
作者: 贺绍俊李琬的《腐蚀》篇幅并不长,但隐藏着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何教授这么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竟然因贪污而被查处,他不仅贪污还从事间谍活动;秦老师这么一位孤独且有些迂腐的文人,为何会举报何教授,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因何而起,严重到什么程度?嘉耀这么一个在童年显得特别可爱纯真的孩子怎么会堕落为暴力罪犯,他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是怎么受到伤害的?还有洪云与秦老师长年保持着的一种含蓄、隐晦的联系方式,这种方式的后面显然存在一个巨大的疑问——这一切如果将其充分讲述出来,都可以演绎成一部充满戏剧冲突、情节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但李琬显然对于讲故事并不感兴趣,因此这一切在小说中只是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李琬更感兴趣的是这一切故事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她将其概括为“腐蚀”。
李琬以自叙者的方式讲述了一所大学院校里的人与事。事情的缘起是父亲告诉她何教授出事了,一位看上去非常正经的学者就这样瞬间在她内心里塌陷了,她不禁回忆起在这个校园生活的往事,点点滴滴,虽然像碎片一样在脑海中浮现,但她越来越清晰地发现,在这个以国家事业为宗旨的学术殿堂里,腐蚀性的现象是那么地不动声色,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它在悄悄改变事情的性质,却又被人们当成习以为常的事情所接受。她叹息这种不动声色的腐蚀到今日已是积重难返了。
或许可以将李琬的写法称为一种内心独白的叙述,她不依赖故事来表达思想,而是以主观的思绪作为小说的内在逻辑,有点儿类似于意识流,但现代派的意识流是强调思绪的非两性,而李琬的意识流却是完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小说打破了线性叙事的常规,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多角色视角切换的方式,将校园内外的时空跨度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碎片化的拼图效果。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悬疑感,还通过不同时间点的对照,深刻揭示了“腐蚀”的渐进性与不可逆性,使主题更具层次感。
小说还揭示了腐蚀性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体现在一些人性堕落了的人身上,如何教授、嘉耀,而且每一个无辜的人都难以幸免。最具震撼力的一笔是,小说中关于记忆的罗生门。小说中的自叙者回忆起孩童时看到父亲是怎么认真地在幻灯片上制作军事史的课件,这样一种“很原始”的工作方式却折射出一个年代的纯真。但是,当自叙者询问父亲这些幻灯片是否还保留着时,父亲矢口否认他曾经用幻灯片做课件,坚称自己上课时一直是在黑板上写字的。
李琬在冷峻的叙述中表现出了对于整个社会体制担忧的热道心肠,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 “道德寓言”,通过复杂的叙事和深刻的隐喻,揭示出“腐蚀”不仅是个人堕落,更是系统性的溃败——当正直、真实、纯洁等等都在腐蚀中发生异变时,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共谋者。
责任编辑 侯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