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绣娘

作者: 李冬凤

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源头。人能体面地活着得感谢一种植物,叫麻。人能高贵地活着得感谢一种动物,叫蚕。人对美好向往又得感谢一种工匠,叫绣娘。一方绣花手帕,一双 “喜”字鞋垫,一个肚兜或口围,一对绣花枕头,一顶百花帐,曾寄托多少青春男女的梦想。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田园生活无非是吃饭、穿衣两件大事。《说文解字》:“布,枲織也。”枲即是麻。《诗经·东门之池》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在约五六千年前,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步入鼎盛时期,人学会提取野麻纤维,用石轮或陶轮搓捻成麻线,再织成麻布。后又从“剥茧食蛹”中发现蚕茧可以抽丝,嫘祖养蚕缫丝,纺锦织绸。丝绸的稀少决定着人的等级。苎麻主产于南方。王祯《农书》有:“南人不解刈麻,北人不知治苎。”江西是优质苎麻的主产地,苎麻织夏布,古有“豫章织绩苎布工细甲天下”。2600年前,江西古越先民就开始在麻布上印花。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唐时列为贡品。以夏布做绣底的夏布绣有可能更早,到北宋已有雅俗之分,雅者为夏绣,俗者为麻绣。

夏布绣兼容夏布的自然肌理和水墨丹青的绘画神韵,其色泽古朴、典雅深沉,针法灵活多变,有粗犷、地域鲜明、拙中寓秀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语言体系。夏绣是继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之后的第五大绣种。

仙女湖有一个绣娘叫张小红,当今被誉为“中国夏布第一绣”。新余仙女湖是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也是《天工开物》的原创地。张小红已逾花甲,看上去仍优雅端庄,有仙女的灵气,又有绣品的清纯脱俗,让人眼前一亮。

新余有亚洲最大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苎麻遍地生长。古越先民曾创造了一种镜像,“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种苎麻,做苎布,于我亦不陌生。小时候,鄱阳湖北岸谁家不种三五分苎麻?苎麻生命力极强,埋几棵麻蔸,来年便长成一片。苎麻一年收三季,收割苎麻很苦。第一季收割在五月,苎麻有一人高,人在麻中不见人。苎麻不是用刀割,而是靠手去劈,村里人叫“打麻”。先用小竹棍把苎麻叶子打掉,然后弯下腰,左手折断苎麻,右手食指于断开处快速滑动,将麻劈两半,白色麻秆飞出,手中留下两片麻皮。二分地的苎麻从大清早要干到晌午。苎麻皮挑回家,先浸泡在池塘里,吃完饭,再掏出来剥麻。剥麻就是去麻皮。去麻皮的专用工具是一个小弧形铁刀,套在大拇指上。食指与大拇指按住,下口要准,力道要稳,麻皮才能一次脱干净。如果麻皮一次脱不干净,麻色就不明亮,晒干的麻丝就不白。麻丝挂在竹篙上,遇上大太阳,晒一天就够。遇上阴雨天,麻丝不能快速干掉,麻色就隐晦难看。打麻和剥麻都是女人的活,女人腰身活泛,做事细致。当然,也有手脚灵活的男人既打麻,还能剥麻。剥麻会在手指上留下麻渍,深褐色,极难洗掉,羞于伸手见人。

还有一道工序叫绩麻。取出麻缕,将其浸泡在清水中,将浸麻缕一根根劈开成丝。取出两根劈开后的麻丝,将末端搓捻在一起。同方向从交点处再次搓捻,利用捻度使其自然咬合紧实。两根麻丝就“绩”成一根。绩麻是个细致活,一天也难绩二两麻。绩麻之后是卷纱。用纺轮把麻纱卷到纺锤上,再织布。织布更专业,需绑上腰带,整好经,脚踏纺车,手甩梭子,梭子带动经线。随着织布机 “嘎吱、嘎吱”的声音,又密又实的夏布源源不断地吐出来。在未见“洋布”之前,中国农村多是自己纺纱织布。即便有了“洋布”,穷苦人仍是穿自己织的“土布”,不似现在,人人都能穿上丝绸、涤纶、纤维的布料。

苦难亦不能阻隔人的美好愿望,于是有了针尖上的夏布绣。夏布绣以手工夏布为面料,采用巧手加针法,以心中的愿景为题材,以梦幻般的构图,借助夏布的自然纹理,将心中所想绣在夏布上,虽然粗糙,却也古朴典雅。从根脉上追溯,夏布绣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中华刺绣。

张小红着青绿色绣花斜衣襟上衣,下身穿以绣点缀的黑色直筒裤,低盘发,皮肤白皙,文静雅致,从外貌和气质上无法断定她的年纪。她读书不多,却谈吐不凡。

张小红做得一手好女红。女红是女人的艺术。中国古代评价女子就两个标准,一是相貌,二是女红。张小红的女红不是随母亲学的,也不是婆婆教的,而是姑婆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五岁时,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心思全在工厂里。母亲是公社妇女主任,整天在农村跑,家长里短的事她都管,就是没时间管张小红。外公心疼她,把她接到身边,张罗她吃喝。这时,她生命中一个重要女人出现了。外公让她喊“姑婆”。姑婆面容姣好,手拿一方绣花手帕。

小红歪着脑袋问:“姑婆是谁?”

女人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地说:“姑婆就是你妈妈的姑姑。”小红眼睛盯上了绣花手帕,伸手去摸那朵花。

女人惨淡一笑,问:“想学绣花吗?学好了才能嫁个如意郎君。”

小红问:“姑婆嫁了如意郎君吗?”

女人说:“姑婆不嫁。红红长大了要嫁。”

小红噘着嘴说:“姑婆不嫁,我也不嫁。”

农村天大地大,张小红原是跟着一群男孩子玩,成了假小子。自从认识姑婆后,转性了,安静乖巧地蹲在姑婆身边,看姑婆把七彩丝线绣进头巾,绣进鞋面,绣进四四方方的小围兜。看得多了,她便跃跃欲试。外公宠她,鼓励她说,真是我陡岗的娃!

张小红娘家是瑞昌。瑞昌坊间说,无户不剪纸,无女不绣花。陡岗是瑞昌的一个偏僻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剪纸绣花。外公拿出麻布边角料让她玩。张小红这一玩便痴迷上了刺绣。姑婆没等到出嫁,二十岁便去世了。姑婆是痨病,干不得重活。姑婆走之前绣的莲花鞋面、鸳鸯枕套、百子被罩却是为她而绣。

后来,张小红的父母支援三线,调到原9394厂,举家迁往新余,她便离开了瑞昌。

地缘是人心中的河流,不管人走到哪都在汩汩流淌。张小红似乎冥冥中在按照姑婆的安排,嫁人生子。刺绣是为了嫁好人,不是做女人唯一的追求。丈夫来自匡庐秀峰脚下,是一个农家娃。两人是厂里的同事,夫妻和睦。然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越来越喘不过气来。她瞧着姑婆送她的那对枕头。尽管枕头已经泛白,还打了补丁,但荷花图仍清晰明丽。她想起外公家的大枣树,也想起了姑婆和瑞昌的绣坊。

瑞昌在赣西北,长江南岸,属吴头楚尾,与南北文化根脉相连。瑞昌民间剪纸和刺绣既有北方的粗犷、阳刚之美,又有南方的精雕细琢。张小红虽然离开了瑞昌,但并没有丢下刺绣。孩子满月,她绣万字福肚兜。孩子周岁,她绣虎头帽。闺女出嫁,她也绣鸳鸯鞋面,绣百子图被单。下岗了,闲来无事,她还绣钱袋,绣女人肚兜,绣福寿图,绣祈福驱邪的吉祥纹样。绣品有时也送人。遇到喜欢她绣品的陌生人,也卖。她绣工精美,纹样很多,且诚信守时,来找她买绣品的人越来越多。活多了,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招呼厂里的下岗姐妹,组建了一个“百灵刺绣室”。

厂子改制,她与曾经的“饭碗”彻底告别。她原以为可以全身心投入“百灵刺绣室”,但事与愿违,她的“百灵刺绣室”也每况愈下。问题出在哪儿?她坐在电视机前发呆。一条新闻让她的刺绣又焕发了生机。苏绣模特正在走秀。是不是该去见见苏绣、蜀绣、湘绣、粤绣?

丈夫书比她读得多,又有一番见解。锦缎居庙堂之高,夏布处江湖之远。夏布是民间的,民间有民间的生命力,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应孤芳自赏。想做便做!

2002年,张小红辗转天津、苏州等地学习艺术刺绣。她虽不是“八十岁婆婆学绣花”,但老来学艺确实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艰难。绣坊都嫌她年纪大,不要她。碰过几次壁后,她学乖了。别人找工作投简历,她找师傅递绣品。她的绣品针法娴熟,很得人喜欢。最后,苏州古月绣坊收留了她。

古月绣坊在周庄,房子很贵,老板不提供住宿,厂里女工都是在附近合租房住。最初,她和湖南来的姑娘合租。后来,合租的姑娘嫌她睡得晚起得早,她只好去更远的地方单租。她花一百块钱买了辆二手自行车。早上五点出门,深夜才回。绣娘笑她,这么拼,又不多领一分钱。她笑而不答,就是不给钱,她也会来。短短三个月,她学会了苏绣的平针、斜针和套针。之后,她回到“百灵刺绣室”,教绣娘做苏绣。

一日,厂里前同事得了名人一幅字,找她绣在夏布上。在夏布上绣字,她是第一次。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她抽出一捆夏布,剪出六尺长,绷在架子上,穿针引线,描摹刺绣。在夏布上用苏绣针法似乎行不通。夏布是手工编织,纹路不可能达到机织的细腻,一针下去,横拉一下,孔洞出现,再用平针和斜针,无法再现书法的神韵。书法有虚实有浓淡变化,仅凭一根黑丝线平针走到底,也不行。她边绣边琢磨,用层叠针堆积厚度渲染浓墨,夹杂灰色绒线,用一绒两色针法淡化色彩……技法在摸索中逐渐成熟。七个字,她绣了半个月。绣品展开,惊呆了所有人。书法的韵味与夏布的自然色彩和肌理相得益彰,古朴的夏布竟然是再现古老书法艺术的绝佳载体。这时她的手指全是创可贴,伤痕累累。俗话说,麻布绣花底子差。夏布从剥麻、绩纱到织布都是手工完成,没有进行过技术处理,又粗又硬,刺绣落针时,顶到手指,十指都被戳成了马蜂窝。

她现在是新余人,新余是夏布之乡。她为什么要做苏绣东施效颦?绣品源于人类的梦想。日月星辰,鱼龙鸟虎,山水树石皆为自然,夏布也来自自然。不同材质,自然要用不同绣法。阅尽天下物,一切皆自然。她考察夏布老绣,去了袁州府宜春。《袁州府志》:“江西麻布品质最精美,以万载、宜春、宜黄三县所产最负盛名。”又称,“麻布刺绣民间盛行,花鸟山水皆有之,视为珍品,可与江浙同类媲美”。她拿着姑婆给的“鸳鸯枕”,去问,有这样的老货吗?人说,有。快被人收完了。宜春人不以为然的东西,江浙却用麻袋收,用卡车运。张小红闻听了寝食难安。无奈她缺钱。她向妹妹借钱,也抢了二十箱。

绣品收藏是刺绣的必由之路,就像学书法必须临帖。收藏的绣品多了,张小红才猛然惊觉,绣品就是一部文化史。比如绣品“万民伞”。伞,最早称“盖”。 《史记》有“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盖”如头上的乌纱和身上的朝服,是一种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万民伞出现于清朝,是民间对德政的一种颂扬。伞上装饰着很多小绸条,书有:行善乐太平 ,一心公正;仙佛随善至,惟善为宝;天心庇善人,真一不二;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有的绸条则不写字,只刺绣官员出行、莲花、缠枝牡丹等图形。伞不同,纹饰也不同,有绣成宝莲灯式,有绣成花葫芦样,也有绣成玲珑瓶形。纹饰有青铜器时代的拓印。一把万民伞不仅是民心的晴雨表,还兼备人文和宗教的文化内涵。

又如“百花帐”,用刺绣的方式讲述民间故事。唐末,安史之乱,一官员逃到瑞昌,隐姓埋名,治病救人,教书育人,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百姓集资建书院,请他当先生。还把瑞昌姑娘嫁给他。死后,百姓为他建庙。

绣上云肩,着上马面裙,亭亭如玉,是行及笄之礼。赠君大坎肩,送小褡裢,有盼君骑马迎妾之意。旧时女子示爱多含蓄。读懂了绣品,就读懂一个时代。鸳鸯枕、百子被、帐幔等绣品铺陈开就是一幅江南新婚图。古人最得意的有两件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床上挂喜迎状元郎图。床上铺百子图,寓早生贵子;挂帐飘,绣梅开五福图;坠编钟流苏,寓忠贞不渝。赣南刺绣明显有革命之花、永远革命、人民万岁的红色愿景。口围、虎头帽、钱袋、护身符也暗藏着一个时代的印记。绣品何尝不是一步一景,一物一寓。

张小红收藏的绣品越来越多,她有了建夏布绣博物馆的想法。这时候姑婆“嫁好人”的预言应验了。2013年,媳妇上街买水果,看见长林路小苑门有一栋房出售,回家跟公爹说了一嘴。张小红的丈夫马上找到开发商,他要盘下这栋楼,让多宽限些时日。晚上,丈夫便召开家庭会议。丈夫说,小苑门有两千平方的独栋临街楼要卖,合适做博物馆。盘下来要一千二百万。我们手头资金远远不够。如果卖掉两套住房,再贷三百万,估计差不多。他说完看着张小红。张小红知道丈夫是想尽其所有成全她,也是在赌。如果她成功了,或许还能回本,如果失败就万劫不复。她咬咬牙,点头了。丈夫不仅盘下了楼,还亲自跑到上海请设计师。博物馆开张了。

张小红因对夏布绣几近疯狂而在业界声名日隆。忽一日,郑州城外城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任兴琪欲赠一枚六千多年前的骨针给她。张小红也奉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去还“情”。任馆长被她诚挚感动,不仅赠给她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骨针,还赠送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纺轮、北宋时代的陶搓线球和汉代麻底纹瓦当。

上一篇: 风吹草低
下一篇: 折叠的河曲(外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