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温度

作者: 张宏宇

传承的温度0
标题

父亲的笔筒,是一件充满古朴韵味的青瓷艺术品。它大约半尺高,口沿微微张开,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过往的时光。腰身略微收敛,底部稍显膨出,宛如一位温婉的女子,在时光中亭亭玉立。笔筒通体施以淡雅的天青色釉,釉下隐约可见细腻的冰裂纹,如冬日湖面轻绽的裂痕,透露出静谧与深远之意。

自我记事起,这个笔筒便一直静静地放在父亲书桌的右上角,与一盏古朴的铜制台灯为邻。台灯散发出柔和的光芒,与笔筒的釉色交相辉映,为父亲的书房增添了几分温馨与雅致。笔筒里,三五支毛笔错落有致地插着,有时还会斜倚着一把锋利的裁纸刀,它们共同构成了父亲书写世界的全部装备。

父亲非常爱惜这个笔筒,每次整理书桌时,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其挪开,用柔软的布巾轻轻拭去底部的微尘,再放回原位,仿佛在擦拭一件稀世珍宝。我小时候顽皮,曾因攀爬书桌不慎碰倒了笔筒,幸好它落在了柔软的地毯上,完好无损。父亲闻声赶来,神色紧张,先是轻轻捧起笔筒,细细检视,确认无恙后,才转而责骂我。那时年幼的我颇不以为然,不明白父亲为何会对一件瓷器如此紧张。

关于笔筒的来历,据父亲说,是曾祖父传下来的。曾祖父生前在县衙做师爷,写得一手苍劲有力的好字,这个青瓷笔筒便是他办公时所用之物。每当提起曾祖父,父亲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敬仰。

笔筒内壁积了一层厚厚的墨垢,黑黢黢的,与外表的光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写字时,总要在筒口将毛笔的余墨轻轻刮去,久而久之,那筒口便显出了几道细痕。我曾好奇地问父亲为何不将内壁也洗净,父亲只是淡淡一笑,说道:“洗它作甚,横竖看不见。”如今想来,那墨垢大概也是一种记忆,它见证了父亲无数个奋笔疾书的日夜,承载了父亲对书写的热爱与执着。

这些年来,父亲身体不好,手已抖得厉害,再也无法写字了。笔筒里的毛笔一支支地干涸,我几次想替他洗净笔筒,他都不许。后来我才明白,他是在守着最后一点与书写的联系,那是他心灵的寄托,是他对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

我在他乡工作,很少能陪伴在父亲身旁。去年,父亲将这个笔筒给了我,我将其置于书桌上,依然保持着插入数支笔的习惯。每当夜深人静时,专注写作的我偶尔抬头,便能瞥见它静静地矗立在那,恍若父亲的身影近在咫尺之间。那个笔筒说到底不过是一件寻常器物,但它所承载的却是几代人的光阴与记忆。如今,我也开始效仿父亲,在笔筒口轻轻刮削笔尖,注视着墨渍一丝一毫地加深,心中涌动的是对父亲绵延不绝的深切思念。

人生匆匆,究其根本不过是在各式各样的容器中镌刻些许痕迹。而这个笔筒便是那承载了我无尽情思与回忆的独特印记。

责编/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

上一篇: 尘世里的“小美满”
下一篇: 有爱和有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