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腹语

作者: 徐皓峰

第一卷第一部

书名——

苏联电影厂点题法、贵族腹语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七小时电影版,片头与结尾重复同一句话:“如果坏人聚在一起能形成力量,那么好人也应该这样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明确主题语。原著中,此话之前是“向全俄罗斯和全世界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尾声第一部。

立此句为主题语,是否托尔斯泰本意?

不是。

托翁拿这句话表现主角皮埃尔的幼稚,是他参加一个反政府组织后的即兴想法,讲给家人听,遭到家人反驳。

皮埃尔言论,听着有理,实则无效。“好人也应该这么做”——应该的多了,谁都可以随口列出一百多条。给您吸引,追看了九十几万字,最后您告诉我们这个?读者会跟托翁急。

好人没法团结到一起。坏人的坏,就在于不让好人团结,制造领土、民族、思想的分裂。一盘散沙,才方便掠夺。“应该”没用,哪怕想出一个应对之策,都比“应该”有思想高度。

将托翁嘲讽的观点,作为原著主题,邦达尔丘克不看书吗?

不是。

是苏联电影厂模式,比如《伊万的童年》,接的剧本是拍一位英勇牺牲的小侦查员,塔尔科夫斯基拍成战争对儿童心理的摧残。厂子不追究违反订单,捧为杰作,送国外争大奖,连萨特都请动站台,对持批评态度的欧洲当红影评人们,写出非得奖不可的公开信。

你也最低限度给点回报吧,能扣上“他真是一位少年英雄”的题就行。

真是最低回报,没拍英雄就义场面,一位苏联军官在德军被炸毁的审讯室,发现死刑登记表,其中有伊万照片。对着照片,电影配上军官内心感叹“真是英雄”的话外音。

如此图省事,不愧是塔尔科夫斯基,电影厂一时无二的宠儿。

不少苏联电影的主题语,与情节内容无关。邦达尔丘克也一样,原著里千选万选,拎出这句,近乎苏联提倡的多国联盟、兄弟党团结的口号,便对付了电影厂生产指标。

给托翁找到当代政宣意义,邦达尔丘克不易。有了这一句,内容随便拍,与“好人团结”无关。

《天皇与日本国命》一书,大篇幅介绍日本贵族的“腹语”。是日常用语,但不是日常意思,告诫驻日的美国情报人员不懂贵族腹语,判断不了他们的行为,会造成情报失误。

王羲之的草书书信集《十七帖》,便是东晋的贵族腹语,现代人看着都是杂事,“我得脚气啦”“送你几个桃”一类,查通信双方地位,应有别的意思。不是桃子代表什么、脚气暗指什么的密电码,是言外之意,比如之前欠交往,突然你升迁到某要职,我写信说我患上脚气,好难受。

示弱,是给你个表态机会。你回信安慰,附送几个桃。明明没友谊,两封信搞得像多年老友,那就是达成了政治结盟,之后可共谋大事。

《战争与和平》,年轻一代看不下去,往往卡在第一卷前四节。对话密集,俄语法语来回跳,补充大量表情、内心活动,但跟对话意思不一致,不是强化是更乱。啰嗦且费解,头大,便弃读了。

其实托尔斯泰是大好人,博物馆解说员一样,示范剖析俄贵族腹语。前四节腹语展示是道关,过了,之后都好读。

“好人团结”是皮埃尔在书中的终极想法,思考能力太低,他仍是个天真的人,成不了上层达人与文化哲人,但鲁钝的人生也是种人生,世上该有天真的人。经过大乱起伏,人并没有质变,只是归于了生活的平静。

依旧凡人,是原著艺术高明之处,否则成好莱坞结局了——大功告成同时精神升华。大事扭转和人格质变,两者一起完成,各民族神话也如此,主角经历患难后掌握历史底牌、文化密码。

《战争与和平》的主角们并没有在故事里质变为达人、哲人,所以才会有尾声第二部,托翁不讲故事,写论文了。

对“依旧凡人”的设计,有一种说法,书名为“战争与和平”,便一定是这种结局。“战争与和平”不是字面意思,是十九世纪沙俄贵族和欧洲贵族通信的一句腹语,表示幕后博弈已完成,此事可封印。

按北京话讲是“到这了”,到此为止,不要再议、不要泄密。拿破仑是个演员,背后是西欧各国王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不断改剧本。剧本定稿,拿破仑拿到失败者戏份。

民众目睹到的拿破仑失败,是一连串不可预知的偶然事件凑成,让民众保持这种认知,背后剧本永远封印,为“战争与和平”。

小圈子必然产生腹语,萨特和波伏娃恋爱,波伏娃要回父母家住一段,留字条“海狸上岸了”,萨特就知道她去哪儿了。写成“战争与和平”,通信双方,便明白大事完了。

日本文化中著名的“元禄忠臣藏”事件,一个地方城主劈伤一位大员,城主给勒令自杀,城主部下报仇,杀了大员后自首,承担集体死刑后果。作为经典忠义故事广为流传,衍生出大量评书、戏曲、影视作品。

但是只讲部下报仇,至于“大员怎么惹了城主,招来刀劈”则不讲,如此著名的故事竟然严重缺陷,没有起因。名导亦不能突破,沟口健二拍,也必须遵循惯例,全片第一个镜头就劈人了,一刀切的开始,一刀之前绝不讲。

日本例子,太过显著,证明除了民族差异,还有制度共性。制度决定的,不管是哪国贵族,只要是贵族,便要搞“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难得,是他将贵族闭口的,讲给平民。取名《战争与和平》,含义是“封印之事”。

对书名的此种解释法,谁说的?

北京人说的。

一位胡同里的闲人老叔,我的少年听闻。西方文艺界是否英雄所见略同,也有此论?阅读范围有限,目前,还未见到。曾寄希望于毛姆评的《战争与和平》,发现毛姆不正经,没评小说,摘录《托尔斯泰传》,变为个人化文字,尽是生活八卦,赚报纸稿费的凑字法。

我能看到的贵族私信,仅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十九世纪沙俄贵族和西欧贵族的私信,超出我人际。京城官宦地,老一辈中,跟欧洲人外语通信的家庭多,他们讲西方事,常出奇语。

你不信他,他摆身份,东西方贵族都是公侯伯子男,共性大了,俺也是旧公爵,比托尔斯泰爵位还高,以高视低,观托尔斯泰这档人,如掌中一水果。

话到这份上,再怎么追究?只能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闲人老叔所言,倒是把书名和结局的关系解释通了,大事封印了,经历者只能“依旧凡人”。曾说服年少之我,理上通了,事上是不是,有待高明之士考证。

女官沙龙——

漠视俄语、巴黎低档圈、高手让棋普希金被称为现代俄语的奠基人,他死于一八三七年,那年英女王登基,三年后,就打鸦片战争了,而俄语才奠基,刚用于文学。普希金大量作品,仍是法语。

《战争与和平》首章,写沙俄太后的女官家办沙龙,贵族们对话,不插法语词就讲不了,整段纯用俄语时是讲笑话,以保证足够逗,说明当时俄语是土话性质。

托尔斯泰总结,那一代俄国贵族不但用法语说话,还用法语思考,有的为标榜自己是老牌贵族,讲俄语的腔调,故意搞得像刚到俄国一年的法国人。

俄贵族不发展俄语的情况,类似清末民初的京城官宦人家迁居天津,造成天津的相声、评书、大鼓都要用北京话,带天津口音会被认为不专业,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偶尔一用天津话,才不算犯忌。天津作家大量以天津方言写小说,建立地域文学特色,要到三十年后的八十年代。

天津的官宦人家不说天津话,更不会研究提升它,因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在北京。十九世纪俄贵族的精神家园在巴黎、维也纳等西欧名城中,寒暑度假,孩子童年都放在那儿。

太后女官认为沙皇对欧洲负有天然责任,因为他们本属于那一系统。女官沙龙上,俄国贵族们对谈,“我是你的奴隶”“你不配拥有你的孩子”一类夸张话随口就来,沿袭的是十七世纪法国沙龙风气。一九九六年法国电影《宫廷笑话》(又翻译为《妙语》)复现其场面,以优雅语气说尖酸话,斗嘴如斗剑。

皮埃尔、安德烈这一代新生贵族,则通过战争,完成了俄罗斯本土自觉。如同普希金使法文更顺手,但还是决定以俄文创作。

皮埃尔的人物登场,完全是电影剧作的“情境设计”,难怪黑泽明直接拿此书当自己学剧作的范本。

俄贵族办的巴黎式沙龙上,来了一个自幼长于巴黎的小伙,他对眼前的巴黎式沙龙,显得格格不入。是俄贵族仿得不真,还是小伙在巴黎的经历不真?

这即是情境,自相矛盾的局面。

自相矛盾,方好展开情节。

延续阅读,读者发现,不要怀疑俄贵族,他们和法国贵族是同一伙人,不需要仿真,他们就是真。要怀疑的是皮埃尔,他不真,说是长于巴黎,而巴黎的贵族沙龙,他进不去。

由此显现他的私生子特征,贵族父亲为遮羞,不能让他加入巴黎贵族圈子。作为补偿,钱给足,所以他在巴黎,过的是在低档圈子玩乐的土豪生活。

女官沙龙结束,他去安德烈家聊天,之后去了库拉金家。安德烈认为库拉金低档,他家是赌博、酗酒、情色、胡闹,皮埃尔则如鱼得水,知道怎么参与,处处惹人喜爱,与他在女官沙龙上处处惹人讨厌截然相反,因为那就是他在巴黎过的日子。

显出托翁的文学技巧,写人物,如山水画构图一样,要“险中求”。两场聚会,第一场他是质朴之人,第二场他是低级趣味之人。

巨大落差,到底是什么人?

作为全书男主,慢慢看他吧。一眼看不清,才能带动故事。

低档圈的巴黎人,是崇拜拿破仑的,视为英雄,首先是战功彪炳,大众服这个,其次是支持人权、自由、平等,甚至认为他刺杀政要,也是出于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

而俄贵族们,女官、子爵甚至安德烈,一致认为“人权、国家”等词已沦为政客通用语,民众吃这套,吃亏后,换一拨政客重提,民众还信。不能因为拿破仑也说,就信他真做。

致于战功彪炳,要留在全书高潮,以实际战争来反驳,所以留空,不在开篇的沙龙上反驳。

小说高潮,敏感读者已看明白。对不敏感的读者,托翁在尾声第一部揭底,写得有点儿吓人:

拿破仑自以为是英雄,是我们在他身边安排了一圈人,让他造成的错觉。我们,是巴黎至莫斯科的贵族体系。

计划不周、行动出错,仍能成功。实在不知道怎么办,胡乱一干,也能成功。他觉得犹如神助,不是天佑的英雄,便没法解释这一切。没有神助和天佑,帮他的是我们,犹如让棋,职业棋手陪大款下棋,会令大款觉得职业棋手没让,是自己超水平发挥,下出了妙手。真实的成功感、自我提升的喜悦,令大款多付钱。

妙手,是在职业棋手操控下大款才下出的。能拔高对手的水平,是职业棋手的水平。拿破仑也一样,他的每一步,都得到美化。

舆论宣传他是反封建的,大众相信他代表时代进步,但他是封建宠儿,欧洲各国王捧,拉上教皇捧,连他祖辈、兄弟、养子、妹夫一起,捧为神圣家庭。贵族圈集体狂热,可能吗?

是别有所图。

我们需要一个领导下一步社会运动并对运动中一切担责的角色,选中了这个无信仰、无名望、无德无才,甚至不是法国人的人。

他为何东征,为何东征失败?因为他的个性。

通过舆论宣扬和历史学家站台,让大众如此理解历史,便封印了我们曾做的一切,拿破仑的个性是封印印泥上的红戳。

托翁七千字雄文,缩成四百字,大意如此。

安德烈的婚姻——

战功贵族心理病、《情人》写妈、

捋真事训练、灵气问题女官沙龙后,皮埃尔去了安德烈家,目睹他对怀孕妻子的冷漠,听了他不要结婚的长论,婚姻毁掉才华、雄心,将男人隔绝于世界,拘禁在客厅。

女官沙龙上交代,安德烈夫人是美女,初孕风情,招来一位公爵觊觎,帮搭外衣而肢体接触,借机揩油。苏版电影,选的女演员才貌双全,苏联“国家级艺术家”的高文化气质,安德烈对她的冷淡,在视觉上是不成立的,观众会觉得安德烈心理有问题。

她的烦恼,是安德烈对她浓情转淡,不知怎么发生的,在她怀孕期,不欣喜不陪伴,一味躲避,甚至申报上战场。

孩子问题往往出在家长身上。安德烈上战场前与家人告别,从安父的表现看,他是病源。

上一篇: 疯言
下一篇: 关里老家:食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