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光彩
中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承和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拥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为例,截至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59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0项、世界自然遗产19项,包含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在新的时代里,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正在焕发新的光彩。
我国从2006年起设立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开始,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近年来,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给予高度关注,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从哈尼梯田到大运河,从良渚古城到泉州,从普洱古茶林到北京中轴线,这些近年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新晋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彰显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成就。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背后是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得以交相辉映;大运河、长城这样的跨区域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二者入选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给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
除了保护理念的转变和保护机制的完善,科技进步也对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遗产的精准监测、管理和修复中,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建立布达拉宫整体数字模型的过程中,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最新技术就大展身手。
“文旅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近文化遗产,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热门景区、博物馆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场景。而且,在科技的加持和创意产业的助力下,公众获得了更为多元的体验方式。敦煌莫高窟打造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良渚博物院以良渚文化美学为基础开展了“良渚MEI”生活美学工程,这些都为展示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当我们共同感受文化遗产的光彩,我们既是在回望共同的过去,也是在展望共同的未来。
编辑部: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