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鸟
作者: 富丽在汉字这片森林中,栖息着形态各异的鸟儿。有的一看便识其形,有的乍看之下难辨真容,需要我们去探究。今天,就让我们来说一说跟鸟有关的字。
首先,当然是“鸟”字本身。其甲骨文字形描画的是一只飞禽的形象:喙、首、身、羽、爪俱全。之后历经金文、篆书、隶书等诸字体,字形越来越脱离鸟的形象。现在的写法源自草书,是草书楷化后的结果。
“鸟”最初意思是指飞禽。许慎《说文解字》:“鸟,长尾禽总名也。”按照这种说法,“鸟”是长尾巴鸟的总称。
从经典中的用例来看,“鸟”可以泛泛地指各种鸟。《诗经·小雅·菀柳》:“有鸟高飞,亦傅于天。”鸟儿即使飞得高高的,也要依附在青天之上。《周易·小过》中的“飞鸟遗之音”,有鸟儿飞过时留下的鸣叫声。
能飞的并非只有鸟,“鸟”后来还指能飞的昆虫。《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者,谓闽蚋也。其谓之鸟何也?重其养者也。有翼者为鸟。”“丹鸟”指萤火虫,“白鸟”指蚊虫一类的昆虫。
按照许慎的说法,长尾巴的鸟叫做“鸟”。那么,短尾巴的鸟叫什么呢?同样也是出自《说文解字》的解释,短尾巴鸟的总称是“隹”,读成zhuī。
“隹”的甲骨文字形如等,描画的也是鸟的形象。跟“鸟”的甲骨文字形相比,看不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有学者认为,“鸟”和“隹”最初就是同一个字。
“鸟”和“隹”都可以作部首使用。字形中包含“鸟”或“隹”的字在意思上大都与鸟类有关,比如:“鸽、鹭、鸣、鸥、鹊、莺”“雏、雕、集、雀、隼、雄、雁”等。这当中有些字构造巧妙,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和造字的智慧。
鸟落在树上是“集”。“集”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只鸟,下面是一棵树,合起来表示一只鸟停在树上。金文之后,出现了上面有三只鸟的字形,如等。今天简化字的写法显然是从甲骨文继承而来的。
“集”最初的意思是许多鸟落在树上。《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黄鹂鸟(一说黄雀)在天空中飞翔,然后栖息在灌木之上。进一步,“集”就有了“停留”的意思。《聊斋志异·促织》中的“虫集冠上”,是说蟋蟀停在鸡冠子
上面。
由表示许多只鸟落在树上,“集”后来就产生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集合、汇集”等含义。
用手抓着一只鸟是“只”。其甲骨文字形为。金文则更加形象: 。字形最初是通过表示鸟的“隹”和表示手的“又”,体现捕捉、擒获等含义,进而表示“一只鸟”的意思,读音是zhī。魏晋文学家潘安《悼亡诗三首》:“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就像那翰林院中的鸟儿,曾经成双成对地栖息,如今却一日之间只剩下一只。
很多单个的事物都可以用“只”来表示。《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匹马只轮无反者。”“只轮”意思是一只车轮。没有一匹马、一辆战车能回得去,形容全歼敌军。唐代李益《塞下曲》:“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不要让胡人的一只车轮返回漠北老巢,还要像西汉名将那样留下神箭,威慑天山的敌军。
再往后,“只”又可以表示“单个的、极少的、孤单的”等意思,比如“片言只语、形单影只”等。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只”这种字形在表示其他读音或意思时,另有其他来源。
与“只”相对,用手抓着两只鸟是“双”。“双”以前的字形上边是表示两只鸟的“雔(chóu)”,下边是表示手的“又”,合起来表示用一只手捉住了两只鸟。后来,为了使字形简单,出现了由两个“又”构成的字形,于是便形成了现在的“双”。
“双” 最初的意思是两只鸟,随之就产生了“两个、一对”等意思。《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公家供给的膳食,每天有两只鸡。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其中有一对飞翔的鸟儿,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
由“两个、一对”的意思,“双”后来又产生了表示成对东西的数量,以及“偶数、加倍、匹敌”等用法和含义。《国语·晋语二》:“白玉之珩六双”,用白玉做的珩有六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至如信者,国士无双。”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中独一无二的杰出人才。
“只”和“双”在分别表示“奇”和“偶”的含义上,构成一对反义词,相当于今天的“单”和“双”。《宋史·张洎传》:“肃宗而下,咸只日临朝,双日不坐。”从唐肃宗以后,都是单日上朝,双日就不坐朝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