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固”:古代手工业的质量要求

作者: 闻涛

《诗经·卫风·淇奥》有句著名的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在赞美君子的修养,而其中的切、磋、琢、磨,则是古代常见的手工技艺。《诗经》注本《毛诗故训传》解释说:“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论语》也引用了《诗经》的这句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其解释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就是成语“精益求精”的来源。

不论《诗经》还是《论语》,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主要指向人的自我修养。其实可以将其看作一种比喻,本体是人的修养,喻体是古代手工业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姑且放下本体不论,这里的喻体非常形象地体现了古人对手工产品高质量的追求

态度。

精益求精作为一种精神当然值得发扬,但它毕竟是没有止境的。而在社会现实中,还需要有相对明确的质量标准,以及对不合格产品制作者的惩戒措施。

《礼记》强调手工业产品“必功致为上”。所谓“功致”,孔颖达解释为“功力密致”。《淮南子》《潜夫论》等书也有相近的表述,“坚致为上”“以胶固为上”“以坚牢为资”。通俗来讲,就是要把器物做得牢固结实。这可以看作是从总体上对手工业提出的质量要求。而在此基础上,具体每个分支行业也都有与其行业特点相对应的质量标准。

《周礼·考工记》记载:“凡陶、瓬之事,髻、垦、薜、暴不入市。器中䏝,豆中县,䏝崇四尺,方四寸。”这是制陶和制瓬的质量标准。首先是不可“髻、垦、薜、暴”。参照郑玄的注,“髻”指缺足断腿,“垦”指有跌打损伤,“薜”指破裂,“暴”指表面坟起不坚致。其次是要求务必满足“䏝”,高度不超过四尺、厚度不超过四寸;豆(一种器皿)柄要直,符合垂线的要求。

《周礼·考工记》还有:“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这是讲梓人制作饮酒器具的标准,饮酒时饮器上的两柱指向眉毛时酒要能够饮尽,也就是要达到“头不仰而酒自尽”的效果。

古代手工分支行业众多,难以尽举。但窥一斑而见全豹,不难想见其他分支行业质量标准的大体形态。

如果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当然是不允许在市场上售卖的。《礼记·王制》有曰:“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

对手工产品的质量要求势必要转化为对手工业者的职业要求。因为只有手工业者认真履行职责,产品质量才有保证。对此,中国古代实行工作质量监督机制。《礼记·月令》曰:“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也有所谓“监工日号”。

可见监督机制包含几个方面:有专员负责监工督促;有工长报告工作进展,考察所造器物是否符合法度;所造器物都要刻上工匠名字;当有器物不合要求,还要治罪追责。当然,这里的监督机制主要是针对官营手工业者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人为手工业产品制定了质量标准,还设置监督机制管理手工业者以保障产品质量达标。在这个前提下,精益求精当然是受到鼓励的。但这可能诱发一种误解,认为手工业产品越精美越好。对此则有必要作出说明。

中国古代存在一种贬抑“奇技淫巧”的传统。奇技淫巧是指奇异的技能、过度的工巧,主要特点是缺乏实用价值。在古代生产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奇技淫巧的泛滥既可能滋生统治阶层的奢靡,又会加剧平民百姓的贫困。所以,古人对手工业产品的要求,质量不达标当然不行,但过于精巧而缺乏实用价值也不行。

我觉得王符在《潜夫论》中的话很有概括力,“以胶固为上”。这当然首先强调的是产品质量要坚实牢固,但其实对另一重意思也有所表露。在《潜夫论》原文中,接下来批评的就是“雕琢之器,巧伪饬之”。如果要找一句古人的话概括古代手工业的质量要求,“以胶固为上”不失为一种选择。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