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的微生物
作者: 虫虫2023年5月,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利用无菌采样擦巾对空间站舱内表面微生物进行在轨采集和低温储存。下行后,经过地面实验分析,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生物物种。在综合运用了多学科手段,进行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后,近日最终确认了这一独特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Niallia tiangongensis)”。
在人类数十年的深空探索旅程中,还发现了哪些来自地球以外的生物呢?
1996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在火星陨石ALH84001中发现了微米级的管状结构和复杂有机分子,这些特征与地球上的微生物矿化痕迹惊人相似,一度被推测为45亿年前火星远古生命的化石。然而,争议随之而来—高温撞击或非生物化学反应同样可能形成此类结构。这场持续20余年的辩论,本质上是人类对“生命唯一性”的哲学追问:若火星曾存在微生物,地球将不再是宇宙中孤独的生命绿洲。
ESA(欧洲航天局)2007年的“TARDIS”实验实锤了水熊虫的“宇宙霸主”地位—这群微型生物在太空真空、紫外线辐射和-272℃至150℃极端温差中存活10天,甚至繁衍后代。国际空间站则成了细菌的“进化健身房”:耐辐射的耐辐射奇球菌在外舱存活3年,鲍曼不动杆菌在微重力下抗药性飙升,经NASA认证,“它们比人类更适应太空”。
更戏剧性的是2019年以色列月球探测器坠毁事件,数千只脱水水熊虫被意外“空投”到月球表面,尽管科学家认为它们只能“休眠待机”,但NASA已将此列为地外污染警示案例。
上一篇:
马拉松经济:奔跑中沸腾的城市脉搏
下一篇:
玻璃幕墙:鸟类的隐形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