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合群中保持独立
作者: 赵熠轩“合群”与“独立”,探讨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与关系。我认为,要在合群中保持独立。
细思之,“合”字由“人”“一”“口”组成,意为“众口同声”,即做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频共振。“合群”一词,就是强调个体要融入自己所处的群体,适应群体中的行为和价值观,明确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角色、责任、权利等,懂得心系群众,情牵集体,追求“公共之善”。
究其背景,一方面,溯及古代,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就教导大家在群体中爱人、立人、达人。荀子认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体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若能合群,并在其中合理分配资源,便能构建理想社会。另一方面,立足当下,马克思也说过“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是不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单独生存的,合群才会带来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
由此可见,个体需有合群的智慧,尊重集体、服从集体,为集体利益而奋斗和奉献。航天员桂海潮、科学家黄大年等人,甘做小小的浪花,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为社会这个大群体而披肝沥胆。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所言,调和不同滋味,才能烹调美味的羹汤,社会各领域的人无形中彼此助益,才能汇聚排山倒海的力量,获得生生不息的能量。
然而,如塞缪尔所说:“人人都具有成为他人的天然欲望。”个体有强烈的趋同性。一旦过于合群,模仿他人、迷信权威,则可能失去理性判断,产生“羊群效应”,像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认为的那样,群体使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虚幻的强大,群体中的人处于缺乏认知的无意识状态。因此,思想真正的成熟,始于对群体回声、群体共识的清醒认知。在合群的基础上,保持独立、清醒、自由、理性的思考,尤为重要。密尔在《论自由》中讲过,需划定个人与集体的边界。
何谓“独立”?“独”字,本义为“火把照亮幽暗洞穴”;“立”字甲骨文,即人站立于大地之上。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我们应唤醒自身的主体性,在集体无意识的旷野中高擎价值观多元化的火炬,开辟出新的认知疆域,实现自我价值。
老子曰“我独异于人”,要与众不同地探索万物的本源与生命的真相;张衡打破“天圆地方”的集体共识,独立思考,造出地动仪;王阳明在程朱理学群体认知的基础上,独立实践,锻造出心学利剑……
实际上,有很多社群、社团、团队、圈子,是我们主动选择加入的,那我们在群体中如何保持独立呢?首先,在加入某个群体之前,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兴趣、志向,筛选出自己认可的、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群体。其次,当我们已身处某个群体之中,不要被集体共识所淹没,而是慎思明辨,及时发现问题,让自己更有智慧,让合群更具深度。最后,独立并不意味着孤立、竖起高墙、拒斥他人,使自己陷入人情淡薄、情感联结断裂的境地。
思及当下,当代青年在个体化与原子化的社会趋势下,要葆有对世界的深切关怀,融入时代的合唱,在线下交往的群体中获得精神力和复原力;在数字洪流中穿行时,更要在虚拟交往中保持思想的独立,倾听内心独特的旋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4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