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天下,德润古今 -一个千年村落的见闻
作者: 刘承华一脉宗风源远流长,千年祖泽滋养其间。凫塘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风雨变迁,自始祖富道公建村以来,近千年历史沉淀,留下了不朽的印记。建炎南渡年间,凫塘刘氏先祖富道公邂逅这片风土,心悦诚服,誓言定居于此,遂有了今日之凫塘。
凫塘村自古以来便以美景驰名湘、川、赣三省。村后建有玉泉寺,玉泉终年叮咚流淌,冬暖夏凉;村前建有灵龟仙寺,村外修建有西禅寺,村内、村外古树参天,林深树壮,合抱之木随处可见。村中筑有凫塘、热水塘和泉水塘等多处池塘和古井。夕阳西下,明月高悬之时,凫塘村中常常呈现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前人称赞凫塘有“八景”,即燕巢春云、金龟应宅、西禅梵音、凤凰仙迹、景致灵泉、古庵烟树、灌泉映月、相岭霁雪。
“燕巢”就是道公厅,然“春云”年年有,“燕巢”应代代修。据说富道公三代单传,为让后裔代代相传,繁荣昌盛,自第三代起,富道公即要求后裔成家后不要挤在一起,而要像燕子一样寻找新的巢穴去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开辟新的美好家园。“春云”即春天的云彩,寓意充满生机与活力,象征高远与梦想,要求家庭美满,蒸蒸日上。道公厅是该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经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应宅”是对应道公厅的一道风景线,象征长寿吉祥,绵远久长。“西禅梵音”,只有站在林荫遮日的清明路上,才可清晰地听见远处西禅寺传来的钟鼓声,禅音缥緲,环境幽雅。“凤凰仙迹”指富道公坟墓处之山体形状如凤凰,风水极好。村中两口池塘间有一泓泉水从石底下流出,相传饮此泉水百病不生,赞为“景致灵泉”。凫塘对面山有一古庵,周边古树参天,烟岚氤氳,称作“古庵烟树”。道公厅前侧有双塘相拥,一泓清泉注入塘中,形成“灌泉映月”的奇境。站在凫塘对面山上,可见黄相岭屹立于凫塘水口,形成“锁口”之势,如果瑞雪纷飞,黄相岭山体银装素裹,相岭霁雪,分外妖娆。
凫塘古村奉行“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建设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古井、古槽门、古巷道、古戏台、古寺院等古建筑。古民居栋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无论是水磨青砖,还是砖雕、石雕、木雕,其工艺都十分精湛。半边街的巷道,几乎都是一米以上长的青石板铺就,规整大气。道公厅规模宏大,内置天井,坐落于凫塘燕巢形,约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迄今近九百年,虽没有雕龙画凤,但古朴自然,厚重大气。道公厅前面的槽门造型奇特,如一高高的官轿横放在村中央路口,三米余高的石柱经风沐雨,数百年仍亭亭玉立于门前,古朴典雅,古貌犹存。
富道公极讲究人生哲学。处乱世宜圆,处盛世宜方,处平世则方圆济之。待仁人宜圆,对恶徒宜方,于庸人则方圆相补。富道公遗留的祖训是“唯耕、唯读、必恭、必敬”,主张“立身、立言、立德”,崇尚道行天下,以德服人。
代有人文歌盛世,春巢紫燕吐芬芳。近千年来,凫塘村人才辈出,明朝时期有为官者数十人,近代有刘重、刘承羔、刘乙光等名人,当代有献身科技事业为人称道的院士刘昌孝。从凫塘迁居到江霞冲村的刘重(1882—1925),自幼好学,每场总是交头卷,直接到郴州考取了第一名秀才。1902年,刘重进入省城游学预备科学习,结识马福益、黄兴和刘揆一等人,加入民间结社团体。武昌起义爆发后,刘重在永兴聚众起义成功,被推举为县知事。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参议院,刘重当选为候补议员。此后,他奔波于衡阳、湘乡、邵阳、新化、郴州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1月,刘重秘密离湘赴粵,被密探跟踪逮捕,秘密杀害于郴州。
千年岁月,凫塘已物是人非,然“燕巢春云”依旧。在每一个春天来临之际,那些曾经的梦想与奋斗,总如山谷中的春云,袅袅升起,呈现出永不停息的生机与活力。凫塘,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名,更是千年岁月的见证者,还是每位村民共同的记忆与骄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25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