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人体的“长寿双行线”
受访专家

付国兵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市中青年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管理局中医技术质控中心主任。擅长应用“宫廷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科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肢关节损伤等;并运用振腹推拿疗法治疗糖尿病、胃脘痛、头晕、失眠、痛经、尿失禁、阳痿、早泄等疾病。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
受访专家

国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青年委员。擅长运用推拿手法、针刺、注射及针刀疗法结合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肩周炎等疾病;运用振腹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及原发性痛经、卵巢功能早衰等妇科疾病。
门诊时间:周一、周五上午,周四全天

在很多武侠小说、电视剧中,练习功法时往往需要将气血运行数个周天,随后方可习得神功。而一旦中途走火入魔,便有可能气血逆行而亡。其实,气血确实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在中医的眼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气血的顺畅运行是健康的重要条件。
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推拿理疗科主任付国兵教授告诉我们,人体中有两条“长寿双行线”,一条是气血下行线,另一条则是阳气上行线,它们的顺畅运行对健康长寿意义重大。
长寿双行线之气血下行线
气血的运行有上有下,付国兵教授告诉我们,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人体的经络、脉道。“十二正经”中的足太阳膀胱经正是一条负责向下疏通气血的“气血下行线”。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随后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颈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1.5寸),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人体的气血就可以沿着这条自上而下循行的经脉运行,从而实现气血的下行。
付教授告诉我们,气血顺利下行对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当我们的阳气受到郁滞,就会出现气血聚而不散的现象。比如暴躁易怒、头痛如劈等,都与阳气过盛,气血上涌至头部聚而不散有关。生活中常见的紧张性头痛、胸闷憋气等都可能与气血自上而下运行不畅有关。而足太阳膀胱经负责往下疏通气血,找准这条经脉上的穴位,针对性地按揉可以缓解头痛、心慌胸闷以及腰疼。

1.顺降气血、缓解头痛——睛明穴、天柱穴
付主任介绍,曾有位70岁的老患者,因为家里有急事心情郁结导致他头疼特别厉害,双眼泛红有血丝,付主任检查后判断为紧张性头疼。与血管性头疼的跳痛不同,紧张性头疼是有紧迫感、紧箍感,付主任给他按压了睛明穴和天柱穴,很快这位患者就感觉神清气爽,头痛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付主任所选的这两个穴位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而足太阳膀胱经正是出发自头面部的气血下行通道。如果气血不能顺降,汇聚于头部,则可能引发头痛,而付教授以手法刺激足太阳膀胱经,舒畅气血,头痛自然也就缓解了。
● 睛明穴
“睛”指眼睛,“明”指光明、明亮。此穴位于目内眦,其深部为眼内直肌,并有多支面部血管和面神经分支经过,按摩此穴不仅能够降温除浊,还能够有效消除眼部疲劳、缓解头痛及迎风流泪等眼部不适。它是膀胱经的起点,也是5条重要经脉的汇聚处。
【定位与取穴】睛明穴位于眼睛内眼角上方0.1寸的地方,它靠近眼眶骨的内缘部分。取穴时找到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即可。
【功效】既能缓解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眩等不适症状,缓解近视、夜盲、色盲及偏头痛,还可降低眼压,消除疲劳。
【按摩方法】用指关节轻轻点按睛明穴,向外、向上做按揉,力度以有酸胀能耐受为度。

按揉睛明穴可以揉开邪气,但是无法让邪气从大脑散掉,需要再配合一个穴位——天柱穴,打开向下的“阀门”,邪气才能散掉,真正起到治疗头疼的作用。
● 天柱穴
【定位与取穴】在颈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取穴时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2厘米即是此穴。
【功效】疏风清头,通窍安神。
【按摩方法】用手指按揉天柱穴1~3分钟,力度以能耐受为主,不能太重。

如果经常头疼,还可以加上一个手法,用五指抓头顶的五经,从前往后抓,可以快速缓解头疼。
2.三招顺降胸中气血
背为胸中之府,胸部的憋闷、心肺不适很多都与气血未能顺利下行,郁闭于胸有关。付教授告诉我们,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后背进行治疗。当我们紧张焦虑时,就像心肺被罩住一样,有胸闷憋气的感觉。这是气血循行不通的重要表现,可以通过三招把“罩子”打开,散掉胸中邪气。

第一招:拿肩井
拿法是中医推拿中的经典操作手法,即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肢体。用于肩部穴位的按摩十分有效,让人感觉十分舒适。
● 肩井穴
【定位与取穴】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取穴时以乳头直上与肩线交会处即为肩井穴。或首先找到大椎穴,可以活动头部,由协助者确定您活动头部时不会移动的椎体即为第一胸椎(大致与肩平齐)。向上数一节椎体即为第七颈椎,找到最高点下方凹陷即为大椎穴。随后自大椎穴做一连线至肩峰端,取其中点即为肩井穴。
【功效】理气降痰,活络开窍。
【按摩方法】操作时一只手拿住肩部正中间、肩井穴处,捻一捻,持续半分钟左右。

第二招:开夹脊关
夹脊关位于以至阳穴为中心的一个手掌大小的区域。这一关是管气血的地方,此关不通,影响心、肺、胃等脏腑,打通此关,可以让人气血充盈。
付主任推荐了3个简单动作:开门式、抻背式、拨刀式,帮助我们打通夹脊关。
● 开门式
两腿开立与肩同宽,把手向前平伸,感觉前面就像大门。握住这个门把手,手指微微弯曲往后拉,这个门打开到极限,感觉后背有点酸、胀、紧,坚持5秒,再把门关上。
● 抻背式
左手搭在右肩,右手搭在左肩。慢慢往前含胸,直到把肘关节贴到胸口动不了为止,然后转身,看到左脚的脚后跟,再回来。然后接着含胸,向右转到极限,看右脚的脚后跟。
● 拨刀式
两腿开立与肩同宽,把左手半握拳,拇指放在夹脊关上。右手扶住脖子,慢慢低头,低到夹脊关开始活动,然后逐渐地向左转身。在回来的时候是斜向上,向右上方看,再回到原点。右边也是重复左边动作。

走路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地抬肩胛骨,让肩胛骨动起来,这样可以打散胸中以及后背的邪气。
第三招:开关散邪
心肺有邪,居于两肘,揉肘关节,让心肺之邪散出去。先捏手肘正中间,然后捏到腕横纹,捏3遍,最后从大鱼际往外推,推5遍。
3.膀胱经上的“万能穴”
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还有个“万能穴”,这也是付主任用的最多的穴位,后背疼、小腿抽筋、急性腰扭伤、肾虚腰疼等都可以通过这个“万能穴”得到缓解。
● 合阳穴
【定位与取穴】位于小腿后面,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委中穴直下2寸。取穴时可以找到腘窝横纹的中间,再直下2寸位置即为合阳穴。
【功效】 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
【按摩方法】坐在凳子上,用两只手点按住合阳穴,会感觉到酸胀感,然后往里推与腿形成对抗力,每只腿点推10下。10次一组,做3组。
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按摩合阳穴。首先找一个筋膜球或者硬一点的球,如高尔夫球、网球等,随后平躺或坐在床上,将球放于放在合阳穴的位置,然后前后移动腿,通过球来按摩合阳穴,可以明显感觉到酸胀感。
阳气具有升腾、上行的特点,而人体阳气在体内的顺畅上行,也需要通畅的“道路”来保证。付教授告诉我们,阳气上行顺畅时需要具备两大特点:第一阳气要充足,第二阳气的路径要畅通!阳气上行时,从源头到终点,会遇到各种关卡,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养护这些关卡,保证阳气的顺畅上行。
1.阳气充足第一关——关元穴(阳气的源头)
阳气的源头可以通过关元穴(脐下3寸)来找到。关元穴是任脉、督脉、冲脉的起源地。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另一方面,后天的养护不足也会消耗体内的阳气。
我们用手触摸肚脐上方和下方,感受温度的差别,判断自己是否阳气充足。如果肚脐上方温热,肚脐下方冰凉,则可断定自己身体里阳气源头的阳气不足了。
● 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的任脉上,有“气海”之称,刺激关元穴可以很好地调节气机、补益元气,起到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