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扛大旗,妙手绘仁心
作者: 车翀
笔者再次与阎小萍重逢,是在一个秋日凉爽的下午。在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的诊室中,阎小萍精神矍铄、款款而谈。她从医52年来的经验和故事,在和善亲切的声音中缓缓流淌。
1945 年,阎小萍出生于北京。幼年身体不佳的她,常因感染性疾病而打针、住院,严重时甚至因此休学,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经受的痛苦让她对其他患者感同身受,十分同情,更是立下了“成为医生、成为不用打针就能看好病的中医、为患者解病痛”的志向。1970 年,自天津中医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阎小萍任职于天津铁路医院中医科,曾跟随于东川、于少川、邢锡波、颜德馨等名医学习。当看见很多骨关节患者因为关节变形、受伤而导致行动不便、生活能力下降时,因为小时候自己也有过关节疼痛的经历,她格外同情这些患者,于是毅然选择了中医药治疗风湿类疾病作为学术方向。
1987 年,适逢中日友好医院筹建,原卫生部从全国各地抽调专科人才,阎小萍光荣入选,再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京。
名师出高徒,“我明晰了未来的道路”
1992 年,全国首批 500 名名老中医招收徒弟,中医风湿病领域泰斗、时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的焦树德教授也在其中。“当时很多人报了名,竞争也很激烈,最后综合评选,焦老选择了我作为他的学术继承人,真是太荣幸了。”跟师的时光一共 3 年,期间阎小萍打下了牢固的学术基础,也让她明晰了未来的路。
“当时也是中医界这些老先生第一批正式收徒,老师对我们的教育非常负责,自然也就极为严格。”阎小萍回忆,跟师焦老期间堪称“随时随地”。日常抄方、跟诊以外,焦老经常外出交流、参加学术活动,阎小萍都会跟随左右,一方面是为焦老做好辅助工作,更是记录焦老的每一个经验、思路,如饥似渴地学习。
为了能够快速记录,阎小萍还发明了一套专属的“密码”。“老师讲话还是比较快的,我琢磨把那些常用的字词做个简化,来方便速记。比如给‘中’字加个草字头,就是代指中医药了;给‘中’字画个圈,就是代指中医理论了。” 跟师学习一天,回到家中的阎小萍仍然无法休息:“我不整理完今天一天所学的东西,我真的睡不着,也不想去睡。”哪里有疑问,阎小萍都会记录下来,第二天再去请教,所想所得记在一旁。时至今日,十几本笔记上密布着清秀的笔体,但看起来却是工整如新,令人疑惑。原来,笔记的原稿早已在多次复印、反复的阅读中被翻烂、翻散,每到这时,阎老便会把原始的资料再带到誊印社翻印成册,再行阅读,而后再一次翻散、翻烂……“翻读百遍,新义自现”,常读常新,深悟以前所学,总能有新的发现。结合前沿的进展再博采众家之长,阎小萍的“小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阎老也在医学的山路上越攀越高。
拜师学习期间,阎小萍工资中的部分奖金停发,而中医涉及的文献资料、工具书价格不菲,阎小萍买不起这些工具书,“但是不去看书查资料怎么行呢。当时也没有互联网这些,那就去图书馆借阅吧”。于是,阎小萍带了废旧的葡萄糖瓶子灌上白开水,并带上一个面包到王府井书店和图书馆去查资料。她一去就是一天,边阅边查边记……
中医风湿病领域中,焦老是影响极大的泰斗人物,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名‘尪痹’便是焦老首创,填补了领域空白。“能跟着这样的专家学习真的是感觉时间怎么都不够用,每一分时间都恨不得用来学习,那段时间回想起来也是非常艰苦”,医学这个专业,是少有的那种大学时光比高考前更加艰苦的学科,而比对阎小萍刻苦而艰辛的跟师时光,“大学那种艰苦的日子倒也不算什么了”。
扛起旗帜,“只能扛好不能扛倒”
3年的时光一晃而过,1995 年,阎小萍毕业出师。“当时我就问焦老,这以后的路怎么走,焦老对我的期望很大,说:‘你就要扛起中医风湿病的大旗,只能扛好,不能扛倒’。”这句有些押韵而诙谐的话,蕴含着的是焦老满满的期望,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我当时怀疑过自己能不能真的扛起来这个‘大旗’,但想了想还是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干。焦老还健在,也还愿意指导我,那我就干,一边干一边继续学习。”于是,自 1995 年始,阎小萍一直战斗在中医抗风湿病的第一线,直至今日。
阎小萍跟师毕业后,医院委任她做科主任,“当时主要是管理中医高干病房,有 22 张床位,风湿的患者比较少。我就想,扛起大旗肯定得有个阵地,那我们得建设一个‘中医风湿病科’”。阎小萍于是带领团队,获得了焦老和院领导的支持后,开始了中医风湿病科的筹建。“期间我们也克服了很多困难,非常感谢焦老和院领导的帮助,1998 年,中医风湿病科就算是正式挂牌了。”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医院中与西医“风湿免疫科”并存的“中医风湿病科”。有了这样一个阵地,阎小萍所思所想的,“就是如何将这面大旗扛好,决不能扛倒了。”
当时科室初建,沿用的还是高干病房的布置。“床位比较少,都是单间,只有 22 张床,我们就直接改革了,二人间、三人间都布置上,只留了一两个单间。但即使这样,还是杯水车薪。”络绎不绝前来就诊的患者很快就住满了病房,走道上也一度放满了加床。尽管中日友好医院的牌子十分响亮,但为何其中一个新建的科室也能如此火热?那原因必然只有一个——切实的疗效。
中西合璧,“五连环、综合强化序贯治疗有疗效”
彼时20世纪90年代,风湿病是典型的难治病、复杂病,以并不罕见的强直性脊柱炎为例,主要的治疗方式只是用药止痛,并推荐游泳等锻炼方式预防脊柱畸形。而在阎小萍的中医风湿病科中,除了辨证论治的中药方剂,最大的特色便是一整套的“五连环、综合强化序贯”治疗,这套系统疗法,也被纳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
“其实我们当时的初衷,就是要尽快解除患者痛苦,提高改善率、控制率。如何才能尽快解除痛苦、恢复肢体关节的功能?从风湿病的本质出发,我们很快意识体会到,中医的外治疗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原来,中医对风湿病有着自己的认识。“风寒湿夹杂致病,人体的正气尤其是肾虚弱了,这时候再遇到风寒湿这些外邪的侵袭及深入就可能导致风湿。”中医认为肾主骨,所以肾虚是病根,而风寒湿侵袭人体遇到肾虚,便可能直中深侵,这就导致了“筋脉肉皮骨”的病变。“于是就有了风湿病典型的骨受损、筋挛急、肌肉消瘦、形体尪羸。当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造成人体系统性地受累,多个脏腑器官都会受到影响。”不难发现,既要考虑风湿病的脏腑病变属性,也要考虑它的经络病变属性,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也要配合使用。
那么,治疗思路就相对明确了——内治调理脏腑,外治改善筋脉肉皮骨的病变。阎小萍敏锐地在典籍医案中,发掘出了多种中医外治疗法在风湿病领域的运用。“针刺、艾灸、火罐、熏蒸药浴等,这些中医外治手法既能够发挥对局部组织的物理治疗,松解肌肉、筋膜,缓解疼痛不适,更能够刺激相应的经络穴位。”以强直性脊柱炎为例,阎小萍团队经过研究,选择了游走罐、定罐结合的治疗方式。“我们用中药熬成的浓汁,配上火罐在后背部沿着经络、穴位的走行方向来回推拉,疏通经络,然后定在相应的穴位上。很多受寒邪等刺激肌肉筋膜紧张拘挛的患者,弯着腰、坐着轮椅来住院,内外结合五连环及综合强化序贯治疗下来,最后自己直着背推着轮椅出医院。当然,到了晚期脊柱骨性结构都明显变形了,那么骨科手段肯定是要用的。”
此后,阎小萍系统整理,正式提出了“五连环、综合强化序贯”治疗。以患者教育、体育医疗、中医为主、中西合璧、内外同治的五连环,和将多种疗法以辨证、时间先后长期综合强化序贯治疗的模式,被很多同行和患者亲切地称为“阎氏疗法”,在全国及全世界范围内影响颇大。
神奇的疗效,系统的治疗,让患者络绎不绝,也让中医风湿病科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如是,中医风湿病科一步步壮大起来。后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阎小萍成为中医风湿病重点专科项目的全国大组长,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也获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等殊荣。“荣誉和课题都来了,当时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课题都是国家及局级,我们就在风湿病的路上努力吧,让老祖宗的经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这也算是没把大旗给扛倒,没有辜负焦老的一片期望吧。”阎小萍感慨道。
中西医结合,“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谋发展”
如今,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已经改变了风湿病治疗的局面。对此,阎小萍抱有极为开放的态度。“尤其近些年来许多生物制剂的广泛运用,确实让风湿病的治疗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更需要去学习、去了解。”阎小萍认为,任何一个医者都不应该抱有门第之见,“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患者、同一种疾病,抱有的也都是缓解痛苦、治疗疾病的目的,很多时候中医西医也是殊途而同归的。”
彼时游泳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体育治疗手段,“几乎每个医生都建议去游泳,而我就不太同意。”阎小萍跑遍了北京市区数十家游泳馆调查,发现水温主要在 27—29℃,“这样患者泡在其中不是会受到寒湿的再侵袭吗?不是更加剧寒湿邪气侵入的风险吗?所以我就推荐患者做个‘旱鸭子’,在床上模拟游泳锻炼,尤其是蛙泳。”相关研究写成报告发表后,美国风湿病年会邀请阎小萍及学生前去学术交流。恰逢国际指南更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治疗中)水上运动优于水下运动!“我当时真的是太兴奋了,这番不谋而合说明中医西医在疾病和治疗规律的认识上走到了一起。”
阎小萍治疗患者时,从来不排斥运用西药,报起最新的那些生物制剂、分子靶向药更是如数家珍。“这些药在消除炎症、缓解症状、预防骨破坏方面有优势,那我们就必须酌情及时联用。而中医药应该探索的是,能不能“有机地”与其协同让治疗效果更佳且更安全。”阎小萍告诉我们,许多难治风湿病中,生物制剂的用量大、应用时间较长,这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这时用中医药协同可以明显地降低用药量、缩短用药时间,或是提高疗效、延长缓解期。“生物制剂还有个问题,就费用相对较贵,即使进了医保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中医药协同,也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节约医保的资金。中医药协同、内外治协同,于国于民,可能都有些利处吧。”阎小萍感慨道。

而这样的诊疗,势必需要中医风湿病科医师能够跟得上西医前沿,又立得住中医的根,这对每个医生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对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的医生们是如此,对阎小萍更是如此。
中医医者,“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
于是,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病房中,多了一位 65 岁的进修医生。“其实我已经落后啦,我是在当时科里大部分高职称医师进修过后,才去的协和进修。”阎小萍多年来一直努力协调、鼓励,安排科室里的医生分批前往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中医想干好,肯定要去接触最前沿的现代医学,一方面提高科里面大家伙儿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是知己知彼,搞好中西医结合。”
65岁是很多工作退休的上限年龄,但对阎小萍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当时医院领导也希望我能够继续带好中医风湿病科的团队,我身体也还行,就一直带领着这个团队。”科室里的医生进修后,中西医诊疗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作为科主任我也要去学习,不能落于人后呀。”
科主任是一个科室的掌舵人,繁重的诊疗、学术和行政工作让人分身乏术,外出进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一边兼顾着本院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交流都要去参加,在北京协和医院也要像最普通的进修医生那样学习、工作。”常常是刚刚在中日友好医院查完房,就赶忙跑去北京协和医院参加全科大查房讨论,早晨五六点出门奔赴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已是阎小萍进修学习的常态。
那一年的进修,阎小萍是带着“目的”去的。“一方面我要去学去看最前沿的诊疗,中医对很多复杂问题有一些办法,可以和西医“有机地”结合探求更佳方法,也就是中西合璧来提高疗效。我就要去找到这些中医药能够介入、协同的地方。”另一方面,阎小萍作为科主任,也非常好奇全国第一的西医风湿免疫科是如何建设、管理的。阎奶奶笑着回忆道:“我这算是去偷师学艺的,哈哈,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好像感觉不到累,感觉不到疲劳,天天有收获,也感觉好像我就应该这么忙,不然焦老交给我的大旗要是扛倒了,就太对不起恩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