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策略
作者: 王美丹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学生的品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达成这一目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立德树人目标紧密相关。立德树人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学生心灵的成长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可以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心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涵盖学生的情感调节、人际交往、压力管理等方面,还要关注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实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价值观,直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策略
为有效达成心理健康教育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纠正心理教育“边缘化”倾向,真正把学生情感的成长和品德的养成放进日常教学管理体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顾及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心理渴求,尤其在面对如压力、挫折、同伴关系等问题时,应巧妙借助学科内容里的情境或案例,引导学生开展情感体验及价值思辨。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借助人物形象的命运解析,引导学生体悟责任、坚韧、善良等品格,塑造正确价值观与积极人生态度。
学校须建设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辟心理辅导室,引入专业心理教师,定时组织心理筛查、团体辅导以及主题班会等活动。课程设计可把情绪调节、压力应对、沟通技能、社交能力等内容融入,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及自我调整本领,全面强化其心理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也是立德树人、心理育人的关键举措,学校可凭借设立“心理健康宣传角”“阳光心语墙”这类文化载体,构建温暖、宽宥、向上的氛围,指引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观念。
此外,家庭教育于学生心理发展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学校宜主动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借助家长会、心理讲座、亲子交流活动等形式强化家庭教育引导,引导家长留意孩子心理需求、掌握青春期特点,与学校一同汇聚育人合力。只有学校、教师与家庭携手发力,才会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真正实现“以德育人、以心育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调节,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与教育活动的创新设计,学校可以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教育氛围及家庭教育的协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教育部门需要继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确保学生在心理健康和品德培养方面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