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张宸依
初中生物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生物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将生态责任感、科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品格与能力的培养,融入趣味化的探索活动中,可以让课堂成为学生品格成长的孵化器。
培育生态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多样性教学中,教师以“中国为何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全球裸子植物分布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物种资源的独特性。例如:通过呈现“我国苔藓、蕨类植物种类占全球12%”的图表,引导学生计算发现:若全球生物种类平均分配至200 多个国家,我国动植物占比远超平均值24 倍以上。这种数据冲击让学生发出惊叹:“原来我们的土地孕育了这么多独一无二的生命!”此时教师顺势引入大熊猫、朱鹮等特有物种案例,促使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守护责任感。
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开展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为校园植物设计“身份证”——标牌,需标注拉丁学名、科属分类、生态价值等信息。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一株普通银杏竟有抗辐射、净化空气等六大生态功能。这种具象化认知,将抽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化为“守护身边每片绿叶”的行动自觉。
在“基因多样性”教学中,通过观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纪录片,促进学生理解“野生稻基因库对育种的意义”,学习科学家“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精神。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假如你是农业研究员,如何利用生物技术解决粮食危机?有小组提出“建立抗旱基因数据库”,有学生画出“智能温室生态循环系统”草图。这种创造性实践,将知识应用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结。
培养科学精神
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不同的植物叶片,控制光照、温度等条件,然后通过检测氧气的产生或淀粉的生成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实验条件的控制不准确、实验结果不明显等,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观察微生物”实验中,教师首先强调实验规范:穿戴防护服、如实记录数据、严禁篡改结果。当某小组因操作失误导致培养皿污染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重新实验。这种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是科研的生命线”的道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在“构建微型生态系统”项目中,4 人小组需完成设计、观察、汇报全流程。某班级曾出现激烈争执:主张放入观赏鱼的学生与坚持模拟自然生态的组员各执一词。教师趁机引入“生态平衡”概念,引导他们计算食物链能量损耗,最终达成“少而精”的生物组合方案。这种磨合让学生领悟:合作不仅是分工,更是学会倾听、妥协与系统思考。